許詠翔觀點:老梗連發的韓劇《社內相親》為何能創下高收視成績

2022-03-27 06:20

? 人氣

小品製作的戀愛老梗劇《社內相親》,在韓國和許多國家都創下優異的收視成績。(取自SBS臉書)

小品製作的戀愛老梗劇《社內相親》,在韓國和許多國家都創下優異的收視成績。(取自SBS臉書)

SBS的月火劇(在每周一和周二播放)《社內相親》,可以說是3月韓劇的最大驚喜。原本不被視為重點宣傳的劇,在韓國首集收視率開出4.9%還不錯的成績後,此後扶搖直上,在第3個播映周就突破了10%。而以Netflix平台在韓國之外的市場成績更是讓人驚喜,不但在超過20個國家(包括台灣在《華燈初上》上線前)勇奪收視冠軍,還拿下近幾周Netflix全球非英語戲劇觀看數最多、含英語總榜第4的佳績,甚至連在美國的播放數都可以排到Netflix第8。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社內相親》劇情充滿10幾20年前偶像劇老梗,像是霸道總裁愛上平凡女、契約戀愛、雙重身分、家長催婚、假扮男友女友等等,剛播出的時候並不被媒體劇評看好(甚至有劇評毒舌地斷定這部戲的收視率必會很快下跌)。但隨著收視率節節高升,讓劇評們不得不寫出一篇篇分析文,解析這股老梗劇的收視狂熱所為何來,而這些分析文總會指向一個共同的要素──快速的節奏。

當商戰片的男主角來到愛情劇

不管是因是果,還是互為因果,《社內相親》快速的節奏,塑造了一個比起愛情劇、更像是會在商戰劇或是職場劇出現的「總裁」──具有果決的判斷力、行動力,而且是個談判專家。這讓《社內相親》極少發生劇情卡在「誤會」、「懊悔」、「糾纏」等泥淖的情況。

舉例而言(以下可能有些劇情雷,請酌情使用),男主角一開始因為要處理公司貪腐的開國功臣之子,被爺爺(也是集團的真正掌權者)以此要脅他去做某件事,他並沒有在上面糾纏太久(例如抱怨爺爺、用親情勒索爺爺,或是糾纏在自己要做正確的事情為什麼要受到要脅做條件交換等等),就決定妥協、同意爺爺的要求,以換取自己要做的事情。

社內相親、金世正、安孝燮。(取自SBS臉書)
在《社內相親》中,女主角金世正遇到突發的尷尬情況,男主角安孝燮馬上設法幫忙化解。(取自SBS臉書)

後面類似的例子不斷出現,像是男主角感覺到自己對女主角假戲中有真情,馬上找辦法去驗證這感情是不是真的(因為他懷疑自己是和女主角太常接觸而有錯誤的情感投射),等驗證後知道這感情是真的,就很坦率地(向劇中死黨)承認並開始追求計畫。大部分的戲劇其實光這部分可能就可以演上好幾集,但《社內相親》只用短短的二十幾分鐘就搞定,觀眾當然會覺得爽快好看。

像是單元劇的連續劇

比較起其他的劇集,因為故事主線並沒有那麼長,常常藉由劇中角色甚至就是主角本人製造問題的方式,來延伸劇情,最常見的就是刑偵劇或是驚悚片中角色去惹上不必要的麻煩(像是警察不按照行動守則和搭檔一起行動,獨自「深入敵陣」而遇上危險)。

如果你把《社內相親》遇上的各種問題當成是刑偵劇中的案件,你會發現男主角一直很努力在解決這些案件,而不是糾纏其中甚至自己製造更多問題。很多觀眾觀看《社內相親》的感想是「很舒壓」,我想除了劇中很多笑點的安排真得不錯,但男主角這種不拖泥帶水迅速解決問題的個性設定,其實已經幫觀眾移除了大部分的壓力,起碼觀眾在看劇的時候,不會時時擔心主角一時衝動又搞出什麼問題、或一時軟弱身陷問題當中,而有拖戲的感覺。

2020年的韓劇《愛在大都會》或許可以當成另一種反例,男主角和女主角因為誤會分開,劇中的男主角從劇的開始就一直在找尋女主角,隨著一直找不到她的情況持續,男主角開始染上酗酒等惡習,劇情就在男女主角不斷錯身而過鬼打牆了好幾集,等到好不容易終於找到女主角,男主角又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表錯情,繼續讓劇情鬼打牆。整齣戲就在這種不斷劇情鬼打牆的情況下變得非常黏膩、沒有劇情推展。

當然,《愛在大都會》的角色反應或許跟一般人更為接近(用或許是因為女主角離開男主角後,是有管道得知男主角為自己的不告而別痛苦萬分的,但她卻一直沒有想要去減輕男主角的痛苦,這實在很違反一般人對愛的想像,也讓後來劇組想要強調女主角一直對男主角念念不忘的劇情顯得挺不合理),像《社內相親》的男主角一般果決善斷的人或許不多。但戲劇的角色不只有讓觀眾產生代入感這一種方法去獲得觀眾的認同──如果是這樣所有超級英雄電影都不用拍了,讓劇中角色用自己不具有的能力,去解決自己可能面對的問題,有時候也是很討喜的做法。而《社內相親》的男主角就具備了這樣的特質。

愛在大都會、池昌旭、金智媛。(取自KakaoTV臉書)
在《愛在大都會》中,男主角池昌旭和女主角金智媛不斷彼此誤會的情節占了全劇超過3分之2的長度。(取自KakaoTV臉書)

《社內相親》有一個相當特別的地方,許多電視劇在每集的最後一段,都會留下一些懸念,希望觀眾為了解答這些疑惑,在隔天或是隔周繼續收看。但《社內相親》總是會把當集事件徹底解決後,才結束這一集,讓觀眾不至於帶著疑惑等到隔天或是隔周才能獲得解答。即使如此,《社內相親》的收視率還是周周上升。雖然不是要過度推演出「不要吊觀眾胃口才是王道」的結論,但這確實讓《社內相親》更像單元劇而不是連續劇。而單元劇拖戲的機率確實是低過連續劇的。

台灣的「老梗劇」也曾光榮

在動畫《銀河英雄傳說》中,銀河帝國的大將萊茵哈特曾經在計畫某個謀略時,被好友兼參謀的齊格飛嘲笑太過老套,萊茵哈特回他就是方法有效、時常被用才會成為老套。所以回過頭看《社內相親》使用老梗獲得收視的成功,當然跟劇組將這些老梗安排得緊湊有趣又有新意絕對有關係,但其實也因為用上這些梗觀眾喜歡,刺激劇組繼續使用,才讓這些梗成為老梗。

其實台灣在十幾二十年前,也拍了很多這類的老梗戀愛喜劇,不但有不俗的收視成績,捧紅好幾位偶像明星,而且偶爾就會出現亮眼的外國銷售成績。像是最近和韓流明星酷龍具俊曄閃婚的大S徐熙媛,就因為她在《流星花園》裡面飾演的衫菜,讓討論閃婚事件的韓國網友對她還留有印象。而紅遍全球的「世界彈」防彈少年團,也曾在訪談中提到對台灣的印象是「很擅長拍攝青春純愛劇」的國家。

想變瘦又不復胖,營養均衡是關鍵。(圖/大S 徐熙媛@Facebook) 
靠著《流星花園》的演出,韓國網友對於徐熙媛仍有印象。(取自大S 徐熙媛臉書) 

台灣影劇圈由政府主導,有拍攝一些「偉大」劇集,如《斯卡羅》、如《茶金》的企圖,當然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但沒有必要因噎廢食,因為「不符合長官偉大的計畫」,放棄已經拍出心得的老梗戀愛劇。畢竟這些老梗戀愛劇,只要有足夠的質感,很容易就能吸引到基本的收視群,不但可以讓電視台(或是OTT平台)和製作公司有固定獲利,演員和劇組人員有固定的工作機會,在青春偶像劇這種劇類,還有助於年輕演員出頭、磨練自己的演技。最近因《華燈初上》引起注目的劉品言、和她少女時的搭檔、也是現在台灣影劇圈主力演員的曾之喬,早在2000年代才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在三立偶像劇中擔任主角。而影劇圈永遠都需要新的劉品言、曾之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