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相信,這種現象是由於人類在取得肉類食物時,偏好大型物種而非小型囓齒類動物。自尼安德塔人及丹尼索瓦人遷徙至歐洲及亞洲之後,哺乳動物的平均重量縮水一半。智人(homo sapiens)在稍晚遷入澳洲之後,當地的哺乳動物體型也平均縮小到剩下10分之1。約1萬5000年前,當手持遠程武器的人類抵達北美,當地哺乳動物的平均體重更是從98公斤下降至7.6公斤。
按照這種趨勢,研究人員擔心幾百年以後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很可能就是一頭約900公斤的家牛。這也意味著大象、長頸鹿以及河馬的滅絕。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提出質疑:「不太可能發生」
對於這份研究結果,部分研究者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這幾年來人類在環境保護上所作出的努力,有效地減緩了氣候變遷、森林棲息地消失、環境污染及城市擴張等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威脅。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首席科學家布魯克斯(Thomas Brooks)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認為小型哺乳動物的命運將更為堪憂。他表示,「我認為(大型動物的滅絕)不太可能發生」,並根據其他相關研究補充說明,認為比起小型動物,大象等大型動物更能在物種保護行動中受益。IUCN列出了一系列瀕臨絕種的物種,一些大小與牛隻相似的哺乳動物,如:非洲水牛和棕熊,也被納入該清單內。
史密絲表示,「樂觀來說,我希望(大型動物的絕滅)不會發生,畢竟我們都很愛大象,」但大型陸上哺乳動物正在減少是不爭的事實,「數量的減少往往就是滅絕的開始」。
物種滅絕原因各說紛紜 人類活動衝擊更為強大
科學家曾以不同的原因解釋大型哺乳類滅絕,包括氣候變遷、人類狩獵、生態系巨變等等,但這些因素的效應往往難以區分,甚至同時發生、相互結合。儘管如此,奧瑪史密斯自然史博物館(Orma J. Smit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館長馬奎爾(Kaitlin Maguire)依然認為:「雖然動物大滅絕可能是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雪上加霜的結果,但是這項研究顯示人類造成的衝擊更為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