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爆發至今已經超過40天,在烏克蘭全國上下奮勇抵抗,加上西方盟國的協助之下,俄羅斯即使在客觀條件上,擁有遠比烏克蘭更優勢的軍事實力,卻佔不到好處,甚至身陷困境損失慘重。然而,即使俄羅斯的攻勢受挫,西方國家恐怕也很難幫助烏克蘭,在不用做出任何妥協的情況下,全面反敗為勝。民主國家為何難以團結?難道幫助民主盟友不重要?
幫助烏克蘭或許是共識,來自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也確實對俄羅斯造成不小的衝擊,普丁政府不可能完全沒有感覺到壓力。可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俄羅斯擁有全球百分之十二的能源產量,導致號召團結的時候,很難說服對俄羅斯能源有著高度依賴的國家,全都無條件跟進。
歐盟的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大國,即使在言詞上強烈譴責俄羅斯,也都加入經濟制裁的行列。但是在制裁的手段上,卻仍用盡一切的努力,避免完全切斷向俄羅斯採購天然氣和石油。以德國為例,即使是綠黨出身,向來反對使用天然氣的能源部長哈伯克(Robert Habeck),也不得不坦承,立刻切斷俄羅斯的能源供應,對德國經濟會造成重大傷害,因此德國政府選擇逐步減少依賴,而不是立刻斷絕往來。不過,德國所謂的逐步減少依賴,到底會不會落實,其實還有待觀察,因為德俄之間已經完工的北溪二號,目前雖然叫停,但只要德國不打算拆除,未來任何時間都可以重新啟動。換句話說,德國是不是真的會全面放棄,由陸路管線運輸的低價俄羅斯能源,轉而選擇海運高價的液化天然氣,只有等時間來驗證。
歐盟大國或許還有一定的財力,能夠花錢找替代能源來減少依賴俄羅斯,表達力挺烏克蘭,但是其他依賴俄羅斯能源的小國,恐怕必須有不同的作法。例如全國百分之九十能源依賴俄羅斯的匈牙利,在近日的大選當中,主張與俄羅斯交好的現任總理歐班,民調保持穩定領先。他所打出的訴求,就是和平和穩定,大力批評反對黨,認為一味支持烏克蘭,只會傷害匈牙利的國家利益。因此匈牙利不但不加入對俄羅斯的制裁,反而加碼低價採購能源。不只是部分歐洲國家不配合,南亞大國印度,中國,以色列,南非,還有美國後院的巴西,都繼續跟俄羅斯保持密切往來。因為許多國家都以自己的利益來計算,導致經濟制裁的效果大幅減弱。可是,如果以為制裁出現漏洞,只是因為能源問題,打算透過其他能源國家來找尋替代方案,恐怕是小看了烏俄衝突帶給世界的困局。
比能源更嚴重的問題,是糧食。糧食危機比能源危機更嚴重,因為能源危機在衝突結束之後,可以立刻增加產量,油價平穩不需要太長的恢復期,但是糧食的短缺卻需要時間讓作物成長。對政局相對不穩定的開發中國家來說,民主政府很可能會因為糧食短缺,造成政府支持度鬆動,甚至政權被推翻。俄羅斯對外糧食出口比能源出口的佔比還要高,佔了全球百分之十八,如果再加上烏克蘭,兩國在全球穀物的供應鏈中,佔有超過四分之一,其中絕大多數購買國,是非洲和中東的開發中國家。這些國家長期對西方民主國家不滿,因為西方世界對他們的幫助,總是口惠而實不至。這次的烏俄衝突導致的糧食危機,更加深了開發中國家對西方國家的失望。
烏俄衝突時間的延長,讓更多挑戰浮上檯面,也讓西方世界更難只靠民主價值來團結各國。人人都希望烏克蘭平安,但是經濟制裁的效果緩不濟急,面對現實,連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也不禁抱怨,西方國家釋出的善意很多,但行動太少。
從臺灣看烏俄衝突,不難想像西方民主國家的觀點會成為臺灣主流意見,期待著烏克蘭打敗俄羅斯,甚至認定俄羅斯注定失敗,而烏克蘭一定能得到最後的勝利。不過,即使是如此正面的解讀,也不能忽視所謂勝利的殘酷代價,是生命財產的損失,以及數百萬的烏克蘭人民流離失所。臺灣可以強化國防,強化信心,不過更重要的,恐怕是必須先化解歧見,凝聚共識。民主時代,要戰要和其實都是人民的選擇,只是各種選擇的結果和成本,政治人物有責任讓大家清楚的了解。烏克蘭在苦戰之後確實有機會得到最終的勝利,只是,這樣的勝利,有任何國家真的想要複製嗎?
*作者為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