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病例激增,面對Omicron病毒株以輕症、無症狀快速傳播,在野黨紛紛質問民進黨政府,台灣現在的防疫策略究竟是以「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為目標。對此,總統蔡英文和行政院長蘇貞昌陸續拋出「新台灣模式」,並在防疫會議後,強調應該以減災為目標,不是全面清零,也不是放任病毒肆虐的「與病毒共存」,核心概念是透過有效控管同時兼顧防疫與經濟。不過,此語仍被外界質疑是創造新名詞、只用嘴巴說說的「口號治國」,還有在野黨立委狂酸說,以為「新台灣模式」是新開的政論節目名稱。
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分析本月初至今蔡英文、蘇貞昌、衛福部長陳時中、高雄市長陳其邁在「清零或共存」、「新台灣模式」等相關討論中的網路正負面聲量。結果顯示,在相關輿情討論中,蔡的負聲量891則,好感度為0.18最低、蘇負聲量1338則,好感度0.33、陳時中則是負聲量最高3662則,好感度0.2倒數第二。
輿情數據顯示,面對連日的防疫策略相關提問,中央先是創造新名詞「新台灣模式」讓民眾摸不著頭緒,又只邀請綠營執政縣市首長參加防疫會議,把同為防疫體系的藍白營執政縣市排除在外爭議,最後才定調以「減災」為防疫目標,整個決策過程讓人產生眾多疑惑,輿情回饋不佳;唯獨陳其邁率先在疫情記者會拋出「現在是清零與共存過渡時期」等明確表示,並手繪圖卡加以說明,使民眾較正面看待其發言,好感度0.62,在4人之中最高。
事實上,網路聲量分析發現,即便這波疫情確診數攀升,但由於防疫生活已成為常態,國人努力配合防疫、施打疫苗提升疫苗覆蓋率,相較去年,如今對於疫情的討論度已驟減許多,例如從聲量趨勢圖觀察,去年5月本土疫情爆發時,平均每日關於疫情的聲量都在10萬則以上,而隨著疫情趨於穩定,疫情警戒從三級降為二級後,多維持在每日5萬則左右至今。
直至今年初本土疫情因變種病毒再度升溫,聲量也並未暴增,從聲量7日均線觀察,都沒有突破去年降至二級時的5萬聲量,即便近日本土確診人數飆增,單日聲量高峰甚至較過年時的單日聲量高峰來得低。這顯示,國人面對疫情的心態早已不是「恐懼」,從近期網路輿情討論內容也可以知道,關心重點早已不是每日確診數,而是圍繞在希望指揮中心針對台灣當前的防疫策略,究竟是要採取「共存」或「清零」,提出明確說法。
若進一步比較網路上「共存」與「清零」的網路留言熱詞文字雲,結果發現,「共存」的6.2萬聲量遠大於「清零」3.7萬聲量,且網友針對「共存」議題,常援引世界各國面對疫情時的作法,並指過去染疫重症與現在變種病毒的輕症應該分開來看,或用流感對比,認為現在染疫重症率比流感低,因此支持共存,同時也連帶關心,若共存為防疫目標,那麼隔離、戴口罩等政策是否要連帶放寬與開放。
至於「清零」方面,網友則將焦點放在近期上海封城、香港堅持清零的案例,認為台灣應該不可能做到清零。整體而言,網路上對於「共存」支持聲量大於「清零」,且除了對防疫目標傾向共存外,更關心連帶的配套措施為何。執政黨在此議題上疏於掌握民眾關心的重點,堅持創造新名詞「新台灣模式」,無怪乎網友大感疑惑,認為其意涵不就「近似於共存」?並遭網友譏諷是「文青口號治國」再一實例。
民進黨政府抗疫以來,經常自創獨步全球的防疫名詞,包括「校正回歸」、「微解封」、「類普篩」、「新台灣模式」,都被網友當梗揶揄。防疫本是全民防疫,執政黨面對嚴肅的防疫議題,本來就應該清楚掌握民眾關切重點、誠懇地與民眾溝通,才能達到全民防疫的效果,藉由創造新名詞來圍堵疫情,更多時候只是更加深民眾的困惑,若總是等到民眾被混淆的一頭霧水、不知所措後,才連忙多費唇舌進行名詞解釋、自圓其說,最終只會留下「口號治國」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