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法延宕多年的《菸害防制法》在上月23日於立法院開始審議,但因各界仍有許多意見,朝野黨團共識同意暫緩審查,規劃將四月份舉辦至少二場公聽會,再進入逐條審查。而菸防法修法內容也成為國外研討會關注的項目之一,日前就有一場跨國民間單位共同舉辦的「台灣的菸草減害科學與政策(The Science & Policy of Tobacco Harm Reduction in Taiwan)」線上研討會,邀請多國專家學者對菸防法修法提出各自不同的觀點。
這場研討會由隸屬於美國稅收改革基金會(American’s for Tax Reform Foundation)的產權聯盟(Property Rights Alliance, PRA)、托洛斯基金會(Tholos foundation)與馬來西亞市場教育中心(Center for Market Education, CME)、日本太平洋聯盟學會(Pacific Alliance Institute, PAI)於3月25日共同舉辦,邀請了美國、英國、日本、馬來西亞和台灣等地,共10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對菸草減害的科學研究和政策制定提出觀點和建議。
禁止電子煙卻放任傳統菸品 專家批評是「很糟糕的主意」
英國反事實諮詢公司(Counterfactual Consulting)總監Clive Bates在會中提出對於菸草減害在政策制定上的觀點。「制定政策的人要注意,即便出發點是良善的,但推出的策略可能導致抽菸人口增加。」他指出,根據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研究報告的觀點,若從規避風險的角度出發,讓電子煙不易取得或是不被接受,無異是「助益傳統菸業」,「其災害就是延續香菸的使用。」
Bates認為,禁止較為安全的替代產品,而放任傳統紙菸市場是「沒有道理且糟糕的作法」,然而在台灣也看到類似的問題,例如台灣行政院在今年一月提出禁止電子煙的政策,「這是一個很糟糕的主意」,可以想像這將導致非法走私,吸菸者繼續吸食傳統紙煙或購買到非正規的電子煙產品,甚至是轉向其他風險更高的行為,「當你正視人們對此政策的真實反應,會了解到這是一個不好的主意。」
Bates引用英國精神科醫師、尼古丁口香糖發明者Michael Russell曾說過的話,「人們為了尼古丁吸食香菸卻死於焦油」,並指出紙菸燃燒產生的物質以及有毒的氣體才是造成危害的主要因素,而尼古丁本身並不危害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