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全球鳥類面臨重大危機!國際鳥盟沉痛控訴:每8種鳥類就有1種可能滅絕!

2018-04-24 12:00

? 人氣

北極海鸚(Richard Bartz@Wikipedia/CC BY-SA 3.0)

北極海鸚(Richard Bartz@Wikipedia/CC BY-SA 3.0)

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加上人類過度開發、濫墾濫伐等因素,導致地球許多物種瀕臨絕種,國際生態保育聯盟「國際鳥盟」近日發表最新的《世界鳥類現況》,指出每8個鳥種就有1種可能絕種,昔日分布範圍廣泛的北極海鸚、歐斑鳩、雪鴞的數量也急遽減少,凸顯農業集約化與擴張,導致生物多樣性面臨危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收集整理全球重要鳥類研究組織統計的各鳥種數量,每5年發布《世界鳥類現況》(State of the World’s Birds)。國際鳥盟的全球科學高級專員阿利森(Tris Allinson)負責編輯2018年《世界鳥類現況》,這份最新報告指出,每8個鳥種就有1種面臨全球絕種危機,1469個全球瀕危鳥種裡,其中74%鳥種瀕危的主因是農業集約化與擴張。

此外,報告指出全球至少4成鳥種的數量減少,研究人員將之歸咎於人類活動:除了農墾之外,伐木是瀕危鳥類數量減少的第2大原因,每年全球有100億棵樹木遭破壞,半數的全球最瀕危鳥種數量減少正是因為伐木。第3個原因是入侵物種,第4個原因是獵捕與陷阱,第5個原因是氣候變遷。

該報告指出,非法殺害鳥類(通常是因為傳統打獵)是鳥類瀕危的一大原因,光是地中海地區每年就有1200萬至3800萬隻鳥被殺害。黃胸鵐(yellow-breasted bunting)就受害於非法打獵,《世界鳥類現況》警告說黃胸鵐很可能步上旅鴿(passenger pigeon)後塵,旅鴿原本是北美常見的鳥,後來因為被人類大量食用,加上棲息地消失,因此在1914年絕種。

黃胸鵐(Madina Arystanova@Wikipedia/CC BY-SA 3.0)
黃胸鵐(Madina Arystanova@Wikipedia/CC BY-SA 3.0)

黃胸鵐原本是歐洲與亞洲常見鳥種,不過從1980年開始,這種鳥的數量減少近9成,主因是人類為了食用而過度捕獵,尤其是中國食客,儘管1997年中國政府禁止買賣黃胸鵐,但是禁不了大規模的地下交易。

歐斑鳩(European Turtle-Dove)的數量快速減少是因為捕獵,加上現代農業導致其棲息地減少。此外,海鳥面臨絕種危機的主因是漁撈過度與氣候變遷,例如「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北極海鸚(Atlantic puffin)與三趾鷗(black-legged kittiwake)列為「易危」(vulnerable)等級。雪鴞同樣深受氣候變遷影響:北極冰層快速融化,導致雪鴞越來越難捕食到獵物。

追趕獵物的雪鴞(Boréal@Wikipedia/Copyrighted free use)
追趕獵物的雪鴞(Boréal@Wikipedia/Copyrighted free use)

阿利森說:「每次我們做評估,都會看見更多鳥種面臨絕種危機,這個狀況持續惡化,這個趨勢加劇。瀕臨絕種的鳥種從前都位在山頂或偏遠的島嶼,例如(東非)模里西斯(Mauritius)的粉鴿,如今我們看到以前分布廣泛的熟悉鳥種都面臨全球絕種危機,包括歐斑鳩、北極海鸚、三趾鷗。」

然而,「國際鳥盟」說也有保育成功的案例:由於保育團體的努力,本世紀25個鳥種逃過絕種命運,並從極度瀕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的名單除名。關島秧雞(Guam rail)原本於1980年代末在野外滅絕,不過後來透過人工繁殖飼養的方式而脫離絕種命運。

關島秧雞(Greg Hume@Wikipedia/CC BY-SA 3.0)
關島秧雞(Greg Hume@Wikipedia/CC BY-SA 3.0)

國際鳥盟的高級專員阿利森說,這些都是可逆的結果,因為這一切都是人類造成的局面,人類必須解決農業集約化與擴張的問題,因為這是許多鳥種滅絕的最大因素。他說:「如果我們能更明智,減少食物浪費,減少使用殺蟲劑,在適當的地方種適合的作物,那麼我們可輕易餵飽全世界的人口,騰出空間給鳥兒與其他野生動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