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總署公布,3月以美元計算的進口總值按年跌0.1%,是自2020年9月以來首次下跌。這一數字出乎市場預期,市場原預計上升8%。一季度,包括原木、初級形狀塑料和鋼材等原材料,分別下跌23.3%、14.9和13.4%。
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卓亮表示,3月中國內地部分大城市和省份開始實施嚴格疫情防控,消費渠道受嚴格的限制,對內需有明顯影響,間接影響進口,短期內需和進口改善將取決於疫情防控,以及當局是否放寬政策。
疫情影響消費需求,使進口下降。但中國3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5%,創三個月高位;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8.3%。
為何需求降低,物價卻在上漲?對此,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解釋,疫情對物價有「正反兩面」影響,一方面,抑制服務及非必選商品需求,使近幾個月國內服務、非必選商品銷售價格同比走低,拖累內需;另一方面,果蔬生產及物流成本高升,再加上能源價格飆升,推高果蔬價格。
周茂華還提醒,PPI的持續高位運行,反映部分中下游製造業企業生產投入成本壓力仍不小。
中國的選擇
這些經濟指標反映出的前景也不容樂觀——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認為,國際通脹向國內的傳導、上游向下游的傳導將不可避免,如果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終端產品的通脹也會逐步加劇,其結果將推高今年物價,並對貨幣政策形成掣肘。
兩年過去了,從第一個「封城」的武漢,號召眾志成城抗疫,到當下正在經歷「封城」的上海,應對方式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甚至暴露出的問題也很相似——物資供應不足、其他病人得不到救治、寵物被打死等。
改變的是病毒——新的變種Omicron傳播速度更快的同時毒性更弱,嚴防死守堅持清零變得越來越難,也越來越不划算。
改變的還有人們的心態——武漢封城之初,對於未知病毒的恐懼佔據主導;兩年過去,新冠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醫療防治能力增強,使恐懼減少,但長期反覆走進疫情陰影籠罩,人們對生活受限制的容忍度越來越低。
「生命與生活(lives or life)的選擇。」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此前在香港出席活動時稱,如何平衡兩者成為政策制定者必須要權衡的事情,封鎖措施雖然有效,但沒辦法長期執行,人們總是要回歸生活。
出於如此考量,以及民眾反對封鎖的壓力,曾經如中國一樣執行嚴格「清零」政策的國家,紛紛宣佈「與病毒共存」,比如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等。此外,還有經濟原因。王乙康稱,新加坡是一個小國,高度依賴外部的物流和人流,長期封鎖代價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