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俄軍入侵鄰國烏克蘭,俄軍的砲火轟炸烏克蘭多個城市,導致烏克蘭人大規模外逃,成為二戰以來歐洲最大的難民危機,還威脅了全球經濟的穩定及糧食安全等。《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整理了世界在烏克蘭戰爭爆發50天後發生的5項變化。
1.烏克蘭難民受到熱烈歡迎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超過460萬名烏克蘭人逃到其他國家,為了因應這波難民潮,歐洲各國領導人制定新方案,形成政治共識,簡化尋求庇護的程序。甚至素來不歡迎尋求庇護者的日本也接收多名流離失所的烏克蘭人,截至4月初,日本已經接收超過400名烏克蘭人,其中一些搭乘日本政府安排的包機,從波蘭飛到日本。
2. 重新思考政治不結盟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祭出嚴厲的金融制裁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加入西方制裁行列的好幾個國家傳統上保持政治中立,或者與俄羅斯寡頭有著密切的經濟合作關係。
舉例而言,瑞士加入歐盟制裁俄羅斯的行列,與其長期的中立態度大相徑庭。摩納哥(Monaco)是俄羅斯富人的樂園,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摩納哥根據歐盟的制裁措施,凍結了俄羅斯寡頭的資產。
新加坡也採取「幾乎史無前例」的行動,在譴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決議案為通過的情況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
3.俄羅斯經濟持續「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
1989年,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俄羅斯人喜歡上了西方品牌,包括麥當勞(McDonald’s)與義大利精品品牌Miu Miu。然而,2014年,俄羅斯併吞烏克蘭的克里米亞(Crimea)後,遭到國際社會的制裁,俄羅斯社會與經濟開始與西方社會脫鉤,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讓這個過程加速了。
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例如將數家俄羅斯銀行逐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支付系統(SWIFT),還針對各銀行與俄羅斯之間的金融交易施加了嚴格限制,世界銀行(World Bank)預測俄羅斯經濟今年可能收縮11.2%。
此外,許多國際品牌與公司已宣布暫停在俄羅斯的業務或退出俄羅斯市場,國際體育賽事禁止俄羅斯選手參賽。
4.德國國防開支激增
儘管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還是深具影響力的北約(NATO)成員國,但長期以來,德國在世界舞台上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時一向小心翼翼,而且冷戰(Cold War)之後,德國還與俄羅斯建立了緊密的經濟關係及能源關係。
然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迫使德國改變做法。2月下旬,德國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表示,德國政府將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德國軍方還一口氣獲得1100 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2423億元)的資金,約為德國去年國防預算的2倍。此外,蕭爾茨還批准德國送武器給烏克蘭。
5.全球生計受威脅
烏克蘭戰爭爆發前,烏克蘭是全球第四大玉米及小麥出口國,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也是全球最大的肥料出口國。這場戰爭讓全球商品價格增加,並危及非洲及中東的糧食安全與減貧工作。
聯合國下屬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表示,今年西非及中非的 4100萬人可能受到糧食危機與營養危機的衝擊,因為該地區的穀物、石油、肥料等產品的價格是10年來的最高。此外,烏克蘭戰爭還引發埃及、敘利亞、黎巴嫩等依賴烏克蘭及俄羅斯進口產品的國家搶購基本食品。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12日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期從烏克蘭戰爭前的4.1%,下調至2.8%,並表示這場戰爭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打擊」,而專家表示戰爭拖得越久,損失只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