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引發了一場深刻的反思。烏克蘭的堅定抵抗給了部分台灣人希望,他們認為或許台灣也可以抵禦強敵。不過這場戰爭也帶來兩個發人深省的想法:第一個是無論西方的經濟制裁、或者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援,都沒有辦法威懾俄羅斯不要動武;第二個則是俄羅斯的核武確實可以嚇阻美國的直接干預—而中國也是一個擁有核武的國家。
根據台灣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今年3月公布的「烏克蘭戰爭與台海安全」民調,7成(70.2%)受訪者願意為了保衛台灣而戰(這個選項去年12月只有4成支持),支持延長役期者大約也有7成(69.6%)。不過這份民調也顯示出台灣人的矛盾情緒,因為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認為美國會在台海有變時出兵協防台灣的比例降為42.7%(去年為55%),大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台灣可以獨自擊退共軍。
《經濟學人》指出,許多台灣人在看烏克蘭戰爭時混雜著希望與恐懼的情緒。台灣究竟能從中得到什麼教訓,可能得看這場戰爭最後的勝負如何。不過其中一項重要的啟示就是「時間的重要性」:戰爭爆發前應該做好國防與外援的準備,戰爭爆發後則要盡可能堅持,直到盟友的援助到來。不過台灣畢竟與烏克蘭差異甚大:烏克蘭是位於歐陸心臟地帶的大國,台灣則只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
不過另一方面,台灣也同時得到國際關係大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所謂「水域制止力」(the stopping power of water)的祝福與詛咒:一方面敵軍更不容易入侵台灣,但友軍想要伸出援手同樣會遭遇麻煩。另外一個不同之處則是經濟的重要性,西方國家若想對北京實施經濟制裁,勢必比制裁俄羅斯更為困難。畢竟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考慮到購買力平價,中國更是世界第一),中國經濟比起俄羅斯更為多元,也更加融入全球貿易。
話雖如此,許多西方人士還是希望普京揮師烏克蘭遭遇的各種麻煩,能讓習近平三思,並且更加意識到遭遇敗戰的可能性。畢竟在1979年之後,中國的人民解放軍就沒有參與過其他戰爭,習近平也擔憂解放軍的「和平積弊」與「和平病」。五角大廈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正在進行的大規模軍事改革,可能會在2027年之前影響其戰備需求(但2027年之後,中國軍力可望明顯提升)。
解放軍的將領當然也會從俄軍犯下的錯誤中學習,就像他們從類似於台海衝突的戰爭中取經一樣(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982年的福克蘭戰爭)。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金燦榮就在觀察網的專訪中表示「從技術層面來看,烏克蘭問題確實可以看作是台海危機的一次預演」、「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中國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比如軍事上該怎麼打,政治上可能會遇到什麼壓力、這些壓力怎麼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