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進嘉觀點:新台灣模式,自主應變?自求多福?

2022-04-23 06:40

? 人氣

偉大的防疫之神陳時中,終於講出人話了:「請大家自主應變」。圖為衛福部長陳時中。(資料照,顏麟宇攝)

偉大的防疫之神陳時中,終於講出人話了:「請大家自主應變」。圖為衛福部長陳時中。(資料照,顏麟宇攝)

偉大的防疫之神陳時中,終於講出人話了:「請大家自主應變」、「每個人都有應該盡的防疫責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新冠病毒感染力增強、重症率與致死率降低之後,從公共衛生的立場,與病毒共存確實是一個方向。但,大家過去配合政府,多爭取了2年的準備期,再加上許多外國解封的經驗,原本以為台灣可以有很多好的機會,度過這個困難的階段。沒想到,目前1天才日增數千人,卻只看到一個「亂」字。指揮中心已不再指揮,各縣市政府機關、公司團體、學校單位,活動停否寬鬆不一。居家照護者、居家隔離者,求助電話屢打不通,衛生行政人員忙得焦頭爛額卻被罵得臭頭。要隔離,沒人力開居隔通知書;要快篩,沒快篩劑;要送醫,沒救護車;要兒童打疫苗,沒兒童疫苗⋯⋯兩年來享盡防疫成功美名的陳時中19日一句「請大家自主應變」,一副與自身無關的態度,令人傻眼!

沒錯,健康生命是自己的,本來生病就醫就是自己的事。但問題是,新冠病毒會傳染,所以在傳染病防治法下,政府施展了很多的公權力去限制人民的人身甚至就醫自由,以防止個人的自由影響到社會大眾的健康。然而,政府限制染疫者、接觸者的行動自由,卻沒能承擔相對應的照顧責任,這就是典型的不負責任。反正「死,死道友;不是死貧道」。新北2歲童死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於是,事後補救(注意,不是超前部署了),指揮中心深夜發出「二歲童條款」:「居家照護確診個案/居家隔離(同住之未確診者),若需要緊急就醫,可先以救護車為主,或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的防疫計程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

但這公告邏輯矛盾:確診者,可由同住親友接送就醫。同住親友,通常就是需居家隔離的接觸者,他可以送確診者就醫,自己就醫卻又要另一位親友接送。真是天才!尤有甚者,對於獨居者(無同住親友),只能自己去。這對平日靠大眾交通工具的某些人(無汽、機車或年長者),生病需要緊急就醫時,政府竟然叫他可以自己走路去?

既然指揮中心幾乎已經失能,基層衛生人力也早已過度負荷,那拜託蔡政府好好考慮「快篩代替居隔」吧。政府只要趕快把確診者分流,提供足夠病房給中重者、高危險者,提供足夠的醫藥給確診者,提供快篩劑給需要的人民,照顧好確診居家照護者的生活(飲食、垃圾處理等)與可能的就醫管道,那就阿彌陀佛了,不要再整天「五漢廢言」。

因為,既然絕大多數染疫者是無症狀或輕症,而且確診者的足跡問不出(也無人力問),其接觸者自然也無法完全正確匡列,那麼,為何部分被抓到的接觸者還要居隔?這有意義嗎?陳時中卻說,「篩檢替代隔離」分3階段,將由醫護人員、關鍵基礎設施相關人員先行,再進階到「開放全部」。這是什麼邏輯?醫護人員接觸確診者後比較不會得病?快篩陰性不會是偽陰,所以可以不用居家隔離?其他接觸確診者快篩不準,所以就要居家隔離?還是醫護人員是重要人力、不可缺?其他人員都不重要,即使公司停工也要居隔?還是根本就是快篩劑不夠!

所以大家要知道,指揮中心的措施,都是衛生行政的作為,甚至有些是政治、選舉的考慮。身為一般民眾,一定要認知,即使染疫的重症率、死亡率均不高,但當染疫人數(分母)大增之後,重症人數和死亡人數(分子)一定也會大增。

自己的健康自己顧。

一個建議:請大家好好審視自己染疫後的重病風險、傳染給親友的風險、和隔離後的生活不方便,來決定你是要照陳時中的解封生活呢?還是自己多注意點。

(1)年紀大,有(許多)慢性疾病病,甚至未能完整打疫苗者,這一波染疫後重症機率較高,請這些人以三級防疫標準生活。除了工作、生活必需,不要外出群聚。

(2)家中有老人家(即使已打完整疫苗)、嬰幼兒(尤其是沒打疫苗、沒疫苗打)的年輕健康打完三劑疫苗者,最好也以三級防疫應對,不然帶病毒回家,傳染給較脆弱的家人,萬一造成憾事,會終身懊悔。

(3)如果染病被隔離,會造成收入減少、公司損失,自己生活不便(例如三餐不方便、垃圾沒人倒、不能帶毛小孩出門)等,也要以三級防疫應變,沒事不要外食、親友交流、群聚。

總之,在疫病流行之際,既然指揮中心要大家自主應變,大家就自求多福吧。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