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讀三國―黃煌雄品評三國演義」一書(以下簡稱本書)是我四十多年前,閱讀「大中國圖書公司印行」的羅貫中『三國志演義』一書(以下簡稱原書)時,邊讀邊想,邊讀邊寫的札記、心得與感受。這些當年的札記、心得與感受之內容,為方便起見,以「品評」一詞來涵蓋。
這些「品評」或者寫在原書的內頁空白處,或者寫在四十多年前一頁一頁的日曆紙上。此次複製出版時,為保存其真,將這些寫上「品評」的日曆紙插入書中,因此本書比原書多出一百多頁;而在內文裏,為還原原貌,此次出版則保留當年隨處寫下來的「雜」與「亂」;而這些「雜」與「亂」,與多出來的一百多頁,正是「品評人」的心血與精華。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寫的,是中國歷史上所謂天下「合久必分」與「分久必合」的滄桑過程。當天下因「合久」而走向「分」時,以及因「分久」而走向「合」時,戰爭往往是關鍵性的因素。東漢末年,黃巾亂起,引發董卓進京;因董卓無道,十八路軍的「群英會」迫使董卓西遷,天下陷於分崩離析的局面;從曹操崛起,至三國分立的形成,其間雖經歷不少戰爭,但其中動員兵力在七十萬以上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則為奠定三國形勢的根本性因素。
一、三大戰役
官渡之戰是四世三公的袁紹,親率七十萬大軍,發佈討曹「檄文」,志在消滅曹操;曹操則以僅約袁紹十分之ㄧ的兵力,在原本為袁紹謀臣許攸的獻計下,劫燒袁紹糧草所在的烏巢,而大敗袁紹。這一役,正如本書「品評」所說:「真是三國時代(形成前)第一次空前的戰役」,「奠定曹操稱雄於北方,也注定袁紹的沒落」。
當袁紹兵敗身亡之後,曹操依「郭嘉遺計定遼東」,相繼平定北方,聲威大震, 親率七十餘萬大軍南下,準備與孫權「會獵劉備」;此時孫權與劉備,在周瑜與孔明的戰略考量下,結成「孫劉同盟」,赤壁之戰的基本格局成形。主戰雙方為曹操和孫權,正如本書「品評」所說:「漢末天下紛亂之際的最大兩場戰役,有異曲同工之處:第一為官渡之戰,曹操以一比十的兵力大敗四世三公的袁紹,袁紹從此沒落;第二為赤壁之戰,周瑜以不及十分之ㄧ的軍力大敗曹操,使曹操統一的美夢從此粉碎,奠定三國分立的基礎」。但赤壁之戰,「東吳並沒有佔得任何地盤,赤壁的火把只燒掉曹操進吞的銳氣、兵力和人馬,並不曾燒及曹操已囊括的地盤……這也是和官渡之戰不同所在」;「周郎(瑜)這一戰打得太漂亮了,勝得太乾淨俐落了,遺憾的是……在戰略上他雖大勝,政略上卻似毫無所獲。」
(千古白帝城,夷陵一役劉備大敗。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