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對學費調漲到反對國家暴力:日本1968的思想與行動探索(2)

2018-05-13 05:10

? 人氣

第二章 1968—69年的全共鬥學運

68全共鬥前夜

但是全共鬥運動只是學生的主體運動。全學連是共同體的集合,以自治會為單位的聯合組織,全共鬥則是個人名義參加,自由人的聚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65年-1967年之間,學運主要內容是反對學費上漲,反對學生宿舍與學生會館的自治以及大學經營者的違法等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

該運動的開端是一直與學運無緣的慶應義塾大學學生在1965年1月反對大學學費上漲,一直發展到了全校罷課。這次慶應的運動和以往零散的學運不同,從一開始就很有組織性。運動只持續了兩個星期,結果是以塾長(校長)辭職,取消強迫購買校債的做法,比較和平地得到瞭解決。

但是和平的學運似乎到此為止。次年1966年1月,戰前開始就是學生運動中心的早稻田大學學生因為學費上漲和學生會的管理權問題與校方發生對立。這次學潮一直到6月份才結束,被稱為「150天鬥爭」。

到現在為止的「大學鬥爭」基本上都是私立大學反對學費上漲的鬥爭,政治含量低。從1955年-1973年間每年經濟平均成長率逹10%,首都圈人口從1950年的1305萬,增長到1970年的2411萬,大學的規模在不斷擴大,但是添置新校舍、新設備的財源不足,校方因此向學生轉嫁負擔。

但是1967年10月、11月的兩次「羽田事件」與1968年年初的「佐世保事件」改變了學運的性質。值得注意的是「暴力」這一詞語,在日本學運的脈絡下,没有使用漢字的「暴力」,而是使用德文「Gewalt」的片假名「ゲバルト」,意指在面對國家權力時以武力與之進行鬥爭。

1967年10月,三派(中核派、社學同、社青同解放派)全學連阻止佐藤首相訪問東南亞。第一次羽田鬥爭中,戴著頭盔、手持「暴力棍棒」(ゲバ棒與員警、保守右翼、民青對峙的木棍)、以毛巾作大口罩(抵擋催淚彈)作為全共鬥「STYLE」登場。鬥爭中京都大學一年級學生山崎博昭死亡,給學生以沉重的打擊。「他死時,你在幹什麼?」這一問題直接錘擊「六八人」的心。可以說,1967年10月8日是一個紀念碑式的日子。已經從東大院生畢業且結婚成家的柏崎千枝子「決心不再欺騙自己,以賭上性命與越南人民一起奮鬥」的山崎同學為榜樣,成為「六八人」中一員,並於1969年1月9日,參加了東大本鄉校區的封鎖行動。

廣島與長崎曾在1945年8月因原子彈轟炸而飽受苦難,因此,美國核子動力航空母艦停靠在長崎佐世保港是一樁極為敏感的事件。

1968年1月,由學生與反戰運動者發起的「佐世保事件」,獲得市民的同情與支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