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說:「我們國家一直自豪於警民之間的和諧關係。身分證會把民眾放在警察對立面,讓民眾傾向於給警察製造障礙而不是提供協助。」
1952年邱吉爾領導的保守黨執政期間,英國決定廢除身分證制度,「讓人民得自由」。
第三次
2001年,美國發生震驚全世界的911事件後,反恐成為西方的國政大計。當時執政的英國工黨收緊安保與移民,身分證再次被認為是應對危機的有效方法。
2002年7月,工黨政府當時的內政大臣大衛·布朗基特(David Blunkett)宣佈了身分證方案,將其重新命名為「福利證」,主要希望通過這一體系讓民眾獲得福利和各項服務。
然而,這一方案經過六年的時間醞釀,在2008年得以落實,發出了第一批證後不久,執政工黨就在2010年的大選中落敗。
由保守黨和自民黨組建的聯合政府上台後,很快便廢除了這一身分證計劃。執行這一廢除行動的,恰恰是特里莎·梅伊,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現在的英國首相。
民權運動
普遍認為,英國的第三次身分證計劃應該算是一百年來執行得最為認真地一次:不僅經過長時間的討論醞釀,而且當年啟動投入了3億英鎊的巨資。
然而,這一計劃可謂生不逢時。911事件後,英國工黨布萊爾政府加入美國發動的反恐戰爭,讓英國民眾捍衛人權、捍衛民權和自由的情緒高漲。
而民眾的情緒,在大選氣氛下,得到當時在野的保守黨和自民黨的大力支持。這就為後來兩黨組建聯合政府後迅速廢除身分證計劃埋下了伏筆。
實際上,英國每一次引入身分證計劃,都引發社會各界對當局有可能侵犯自由和民權的呼聲和警告。
正如英國記者兼作家彼得·希金斯(Peter Hitchens)所寫:身分證是對自由(liberty)的蔑視。「身分證對遵紀守法的公民造成的威脅遠遠大過對恐怖分子的威脅。」
「引入身分證將標誌人們隱私的終結,也標誌英格蘭的終結。」
應該說,英國上下認同這一觀點的人不在少數。
在移民問題讓身分證計劃再次成為英國社會一個熱門話題的時候,英國保守黨議員賈可布·里斯-莫戈(Jacob Rees-Mogg)說了這樣一番話,很好地體現了英國人對身分證的警覺和牴觸情緒。
他說:「如果你有身分證,警察就可以在任何時間盤查你是誰,你在幹什麼。」
「這不是英國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