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證是必要的嗎?三度採用、也三度廢除,英國怎麼看待身分證

2018-05-03 20:40

? 人氣

英國工黨政府於2008年推出的身份證樣本。(BBC中文網)

英國工黨政府於2008年推出的身份證樣本。(BBC中文網)

一樁陳年移民案讓英國內政大臣黯然下台,也激活了各界對另一個陳年方案——身分證的討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兩位曾經在工黨執政期間擔任內政大臣的政壇老將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和艾倫·約翰遜(Alan Johnson)聯名撰寫公開信,呼籲以保守黨為執政主體的英國政府重新考慮使用身分證。

他們二人在英國《泰晤士報》上刊登的公開信認為,引入身分證將能防止英國今後再次出現移民問題引發的危機。

與此同時,另一位前內政大臣、保守黨的肯·克拉克(Ken Clarke)也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如果沒有身分證制度,要控制非法移民就不可能」。

第一次

從歷史角度來看,英國對身分證制度的反感似乎由來已久。

英國曾經三次引入身分證,但又三次廢除身分證。至今英國與丹麥、愛爾蘭一起是歐盟國家中僅有的三個不實行身分證制度的國家。

其他歐盟國家有的要求所有居民必須持有身分證,有得國家則有身分證,作為居民身份文件的選項之一。

英國第一次推出身分證制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這一制度能得到內閣的支持,全因戰時情況特殊。為了準確了解究竟有多少男性可以服兵役,英國根據《全國登記法》在1915年7月首次推出身分證。

這一相當於人口普查性質的身份登記制度,在完成了自己的既定任務後,於1919年7月被廢除了。

當然,這個制度最大的歷史作用之一在於它搞明白了當時英國英格蘭和威爾士共有1,413,900 男性適齡參軍。

第二次

20年後的1939年,英國再次處於戰爭狀態——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政府於當年9月再次引入身分證制度。

這一身分證制度的推行旨在達到特殊緊急狀態下的三大目的:協調全國服務系統、安全系統以及管理物質配給。

當年的身分證上面有名字、地址,但是沒有持有人的出生日期。

身分證上註明,持有人必須好好保存,16歲以上的還必須隨身攜帶,以備檢查。

戰時人們為了物質配給對身分證所持的接納態度在戰後開始有所改變。1950年,一樁轟動全英國的身分證案標誌著英國廢除身分證行動的開始。

對簿公堂

1950年,54歲住在倫敦北部的清潔公司經理克拉倫斯·威爾科克(Clarence Willcock)被警察哈羅德·馬克爾(Harold Muckle)攔下,要求出示身分證。

威爾科克拒絶了。警察要求他在48小時內到警察局出示身分證。

威爾科克回答說:我不會帶身分證去任何警察局。

1951年,這一官司被打到英國高等法院。當時的首席法官戈達德爵士(Lord Goddard)說,戰時的身分證制度繼續執行,讓很多公眾覺得「很煩」,「有把守法公民變成犯法者的傾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