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不僅來自於衛生領域,經濟領域也在對「清零」政策表達不滿。
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發佈調查顯示,近六成(58%)受訪在華美資企業已下調2022年度營收預期,超過一半(52%)的企業表示在華投資計劃被推遲或已計劃減少投資。
「今年的盈利預期降低了,但是,更令人擔心的是,會員們在隧道盡頭卻看不到光。」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華剛林(Colm Rafferty)表示,對於在華的美國企業而言,本來就挑戰重重的形勢更加惡化,若是中國現有防疫措施依然如此,跨國企業會評估全球其他地區作為替代。
內部壓力
嚴格而長時間的封城,也讓上海的2500萬居民面臨停診、供應鏈斷裂,以及群體情緒低落等次生災害。
以「停診」為例,上海東方醫院產科一名姓周的護士在家中哮喘發作,自行用藥後仍無法緩解。家屬駕車送其到工作的醫院就診,但因疫情防控需要,沒有在這家醫院得到救治。家屬帶其至其他醫院求診,但因病情耽誤,該名護士不幸離世。
再者患有尿毒症的病患,需要每周三次透析,但是封控就意味著醫院關門,無處求醫。即便陸續有醫院開始接受透析,透析名額顯著減少,甚至成功拿到名額的病人,還是需要跨過「頻繁做核酸」、「缺乏交通工具」等困難。
此類事件在中文互聯網發酵,引起激烈反應,有觀點認為,因封控「停診」造成的死亡個案遠大於防控避免的死亡。
企業則面臨停產,上海一家集裝箱運輸企業管理人員向中文媒體表示,從上海3月底封控至今,因為人員流動受限,其公司有約四分之三的車不能上路。
上海的重要性也在這輪封控中凸顯。以半導體產業為例,中國半導體產業規模的四分之一都在上海,而且從產業鏈的布局上來說,上海擁有中國國內最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從晶片設計、先進製造到半導體設備、半導體採蓮、半導體封裝測試乃至EDA等細分領域,上海囊括了整個半導體的完整鏈路,是中國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最集中的地區。
以至於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上海如果繼續不能復工復產的話,5月份之後,所有科技/工業產業涉及上海供應鏈的,都會全面停產,尤其是汽車產業。
心理問題是疫情次生災害的一部分。此前《柳葉刀》上匯總各國研究數據顯示,疫情擴大了重度抑鬱症和焦慮症的人群。
這一情況在上海也有所體現,百度指數顯示,三月以來,上海居民對「心理諮詢」的搜索激增。近30天,其熱度同比上升了253%。這表明,越來越多的上海居民,面臨疫情下的心理餘震。
這些次生災害帶來的負面情緒在上海持續發酵,不時地在互聯網上爆發,引起民眾對政府的政策選擇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