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罕見發表言論稱中國的「清零」防疫政策不可持續。
上述言論在中文互聯網引起爭議,中國官方也發言反駁。隨即譚德塞的相關言論在中文各大媒體和新聞平台被刪除。
譚德塞發表上述言論之際,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因為疫情已經封城一個半月。過去一個半月中,上海的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在顯著降低,但距離完全清零還有距離。
與此同時,上海市民因為就醫、飲食等問題爆發越來越多的不滿。與兩年前武漢封城時眾志成城的狀態迥異。
內部和外部的壓力疊加,但中國政府並未改變「清零」的嚴格防疫政策,並且在近期多個高規格場合繼續重申「清零」的重要性。
有觀點認為,中國繼續堅持「清零」是政治性的,目的是保障今年秋天召開「二十大」前,不出現疫情失控的局面。
反駁者則認為,無論從香港還是英國的例子來看,Omicron的致死率並不低,中國如果不實施嚴格政策,勢必造成大量老年人的死亡,犧牲一些生活中的不便利,換來的是一部分人群的生存機會。
外部壓力
「考慮到病毒的表現,還有我們現在對未來的預期,我們認為這是不可持續的。」譚德塞在新聞發佈會上所指的是中國目前的「清零」政策。
他進一步補充,「我們與中國專家討論了這個問題,我們指出這種方法(清零)不能持續......我認為(政策上的)轉變非常重要。」
世衛緊急事務主任瑞安(Mike Ryan )接著表示,自2019年底武漢爆發疫情以來,中國已通報15000人死亡——這個數字比起美國的近100萬人、巴西的66萬多人和印度的52萬多人相比,相對較低。
考慮到這一點,「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想要採取強硬的措施來遏制新冠病毒傳染,是可以理解的」,但還需要考慮清零對人權的影響。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周三(5月1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對譚德塞的說法做出回應,稱新冠疫情以來「中國政府始終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並表示,中國希望「有關人士客觀合理地看待中國國情和防疫方針,要弄清楚事實,不要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
中國《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也對WHO的言論表達不滿。他表示,「中國在付出代價和犧牲,世衛組織這個時候談論中國的事情,理應要考慮他們的話會在中國產生什麼影響。他們不應從外部拆中國抗疫的台。既然他們指出中國的辦法不可持續,那麼他們應該給出一個更有效更可持續的辦法來。但他們又給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