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週在華府召開東協領導人特別峰會,雖表示不會讓東南亞陷入「新冷戰」的局面,但隨著美中戰略競爭加深以及烏克蘭戰爭爆發,東南亞越來越成為美中的競技場。美國的目標是將北約模式照搬東亞及東協地區,但由於東協面對美中競爭已經產生裂痕,且各國立場並不一致,所以進展有限。
對中形成包圍圈是既定的長遠目標。美國對中國的進逼正步步加強中,本月上旬美國國務院更新了官網上有關台灣部分的論述,刪掉了「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和「美國不支持台獨」的文字。北京方面反應微風細雨,隨即指責美國此舉是「虛化、掏空一中原則的小動作」。美方事後雖澄清「政策沒有任何改變」,但姿態調整盡在不言中。美國的政策真的沒有任何改變嗎?如果政策沒有改變,官網文字何須改變?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美國的兩岸政策早已轉變。言詞上對堅守一中政策與不支持台獨已有鬆動,戰略模糊是也已轉為戰略清晰,而在於美國對於共軍的脅迫態勢更加強硬以對,台灣被兩強逐步趕上走上戰爭邊緣。中共的武統準備也加緊進行,一再指責民進黨倚美謀獨,軍機更是加強巡弋海峽中線及西南防空識別區,意在威嚇台灣,也在劍指美國軍艦軍機以自由航行之名著力掌控南海與台海。烏克蘭戰爭以來,台海安全更已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普京發動對烏克蘭戰爭,罪大惡極,誠為人類公敵。這點毫無疑問,應受譴責,但另外也應去理解導致這場戰爭的根源。美國《國家利益》雜誌上月刊登一位專欄作家弗萊恩的文章指出,早在2000年,美國就明白俄羅斯在美中競爭中的重要性,因為俄中聯盟的「潛在力量」可觀,然而,華盛頓卻錯誤地決定將烏克蘭納入西方聯盟,最終引來俄羅斯反彈與中俄結盟。
提出類似見解者不乏其人,比如指出如果美國從美俄關係以及最終的美中關係的角度,而不是民主擴張的角度來界定其在烏克蘭的利益,那麼,烏克蘭這場危機和人道主義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問題的根源在於美國相對實力已經下降,但美國仍未收縮其全球承諾,反而擴而大之,所以加速了悲劇的到來。各方咸認:「美國一直在大聲說話,儘管他手中的鞭子越來越短。」美國處理其與烏克蘭以及俄羅斯關係的戰略上,如果先確立中國為主要對手,聯俄制中為優先,而將烏克蘭擺在一邊,或許既能避免烏克蘭悲劇,也可能在後來遏制中國尚有戰友為盟。
美國的長期對手當然是中國,中共卻對台灣絕不放手,再三強調領土主權完整原則不容外國侵犯,不容台灣「倚美促獨」,近年以軍機繞行方式施壓台灣,對美國加強與台灣實質關係則再三警告不得踩紅線。美國近五年來的戰略是遏制中國而厚待台灣,中國大陸則加大力度形成完成統一的更大軍事準備,同時抵禦美國以台制華的戰略布局。東協會議及國務院貼文顯示美國的印太戰略有意將台灣實質納入,拉幫結黨防範中國超越雷池的部署益發積極。
2022年5月,美國與東協特別峰會,美國總統拜登(AP)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
本週
4
人贊助,累計贊助金額$
180
劉燕婷觀點:敘利亞為何成為俄羅斯與伊朗的阿富汗?
經歷11天閃電攻勢,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在12月8日攻佔大馬士革,阿塞德(Bashar al-Assad)政權正式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