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更多關於周嫌身分背景的細節流出,長期研究美國亞裔移民、台灣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的劉文認為,這起事件突顯了「在美華人」並非鐵板一塊,遠比普遍美國人的認知來得更加複雜。
劉文向德國之聲表示,主流美國人可能會把事件焦點放在「反亞裔仇恨」(Anti-Asian hate),畢竟該議題在美國已延燒多年,但「不能把亞裔、甚至是華裔社群(當作)鐵板一塊地討論,它內部有很多地緣政治的糾紛,這個東西用種族的角度去看,有時候是釐不清的。」
她說,事件從起初外界誤以為「中國人針對台灣人」轉折為「台灣族群內部」衝突。當台灣出生、移民美國的槍手本身甚至可能不認為自己是「台裔」、而是廣泛的「華裔」時,事情變得更加複雜。美國人該如何理解事件?她認為背後涉及如何解釋兩岸特殊的地緣政治關係,還有台灣本身民主進程遺留的問題。
她也提到,槍手「攻擊比較明顯支持台灣本土意識、本土運動的教會,可以看到政治成分動機的存在。」
根據美媒「LAist」報導,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南樂(Lev Nachman)指出,在美的台灣長老會人以支持台獨運動而聞名。台灣戒嚴時,長老教會領袖幫助隱藏了當時在國民黨統治下,挑戰威權的民運人士。
「台灣意識」的變化
劉文告訴德國之聲,從近代來看,台灣人移民美國的第一波浪潮始於國共內戰時期。他們從中國來台後認為台灣不安全或基於其他原因,相對菁英、有資源的又遠渡重洋到美國,建立所謂的「華裔美國人」(Chinese American)社群。她指出,對這群人來說——尤其在當時的歷史脈絡之下——他們的身分認同本身就是中國人。
1965年後隨著移民改革、台灣經濟進步,較多本省人赴美留學,「美國廣泛的華裔社群(開始)比較多元化」,但「真的要台美人社群意識比較凝聚,已經是90年代後的事情了。」劉文指出,這個世代開始會去思索台灣/中國的身份認同,但在廣泛的華裔社群,很多人即使出生在台灣或家人在台灣,多數仍會對美國人自稱是中國人(Chinese)。
「政治意識比較高,或是國民政府時代所謂「黑名單」的台美人,建立了台灣意識很強烈的社群,但那畢竟還是相對少數。」她說。
千禧年之後,在美台人所謂的「台灣社群」意識凝聚才開始較明顯。她說,例如「人口普查運動,很多(移美)二代會強調說,不要只勾『華人』(Chinese),你要勾『其他』,然後填台灣人,這是這幾年比較有的運動。」
根據美國CNBC報導,美國人口普查從未將台灣納入其種族和民族類別。希望被識別為台灣人的受訪者,必須勾選「其他亞洲人」再自行填寫為「台灣人」。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9月曾因應台灣僑民的強烈反對,將其研究報告中的台裔美國人(Taiwanese Americans )及中國裔美國人(Chinese Americans )改為分開類別。根據該中心估算,全美具台灣血統的美國人約有19.5萬至69.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