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略位置來說,臺灣是美國絕對不想丟掉的一個據點,要是這個東亞第一島鏈的中樞被共產集團拿下,菲律賓、日本、韓國等國家可能會接連淪陷。駐紮臺灣的初期,美軍提出了許多軍事建設的規劃,包括高雄、基隆、澎湖等地的海軍設施,以及未來的空軍核心基地:公館機場。
如果克梅茨的戰爭經驗夠豐富,他或許會知道,公館機場其實在日本統治的1936年就已經啟用,當時甚至不是軍事基地,只是一般的民用機場。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公館機場才被挪作軍用,送走了許多讓美軍頭痛的神風特攻隊戰機,大肚山一帶也出現許多碉堡、坑道等軍用設施。享有臺地的地勢優勢,又有基礎的軍事建設,或許這些都是美軍看上公館機場的原因。
像克梅茨這樣的美軍飛行員大概不會知道的是,戰爭時的公館機場只有200公頃,但如今的公館基地面積直逼2,000公頃,比過去大了將近十倍。而這些多出來的一大片土地,當然不會連一個主人都沒有。
在他眼前的這座帳篷之城,曾經有八千多人在這裡務農、從商,過著平凡的日常生活。美軍來了,那原本在這裡的臺灣人呢?
山腳的海口人:陽明山計畫
時間回到1956年,一道國防部命令送進了臺中縣政府:臺灣與美國將合作擴建公館機場,代號「陽明山計畫」,預計徵收大肚山一帶共1,400公頃的土地,居民、農作物和房舍必須全部清除,在9月1日準時移交美方。順帶一提,公文送到的時間是6月下旬。
不得不補充說明的是,雖然臺北的陽明山確實是美軍的居住區,但陽明山計畫和陽明山其實沒什麼關係,就只是一個機場擴建的計畫。
回到臺中縣政府;根據當時的統計,這塊要徵收的土地包含了三個較大的聚落,有超過五千位居民,二百間以上的民房,還有廣大的農地和果園。以今天的行政區劃來看,這塊土地涵蓋了清水、神岡、沙鹿和大雅四個區。如果在今天的臺灣,要徵收這麼大一片土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更不用說只有兩個多月的期限。但別忘了,當時的臺灣還在戒嚴時期,更別說陽明山計畫關乎國防大事,沒有做不到的道理。
在預定要被徵收的這塊土地上,居民大多是務農維生的閩南人。臺地水源不足,當地人種的都是經濟價值較低的旱作,臺語叫做「做園」,指的就是耕作旱田。當地人常自嘲做園賺不到什麼錢,連鞋子都買不起,臺地的土壤又是紅土,一整天工作下來腳掌都染成一片紅,因此有了「紅跤蹄」這個綽號。
對這些過著刻苦生活的農民來說,陽明山計畫是一個突來的劇變。沒有經過任何的會議和討論,政府的通知就這樣突然公佈,告知土地被徵收的人們,他們將在幾個月後搬離熟悉的土地,搬到政府為他們在新社、石岡、埔里大坪頂及魚池等地方準備的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