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德國前駐華大使:習近平在新冠政策、烏克蘭問題上做出誤判,越來越多人感到憤怒

2022-05-21 12:10

? 人氣

習近平。(美聯社)

習近平。(美聯社)

前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談到中國社會的轉變,並認為「貿易促變」策略仍有其意義。施明賢還指出,習近平在新冠政策以及對烏克蘭戰爭的態度中都做出誤判。

德國之聲:習近平執政近十年,在這段期間中國社會出現哪些轉變?

施明賢(Michael Schaefer):中國社會在過去十年裡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我在2013年駐華大使任期結束後就返回德國,只能從遠方觀察這些發展。但我認為,中國社會的很多領域都發生重大變化。可以說,中國一直試圖在穩定和增長之間維持平衡。而過去的十年間,為了追求穩定,這樣的平衡變得更僵硬,包括經濟中心化措施,更加限縮言論自由。此外,中國經濟受到更大的控制,它帶來的結果便是,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全球經濟地位的看法也發生了重大轉變。你不僅可以在歐洲、美國的反應中發現這一點,德國和其他國家也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德國多年來的「以貿易促轉變」策略是否真的有成效?

基本上,「貿易促轉變」是德國以及歐洲在戰後的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它讓我們與鄰國,甚至是非洲或亞洲等其他地區國家建立網絡。這不僅促進繁榮,還有穩定與安全。這點當然沒有變。改變的是在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經歷了一個階段,由兩個超級大國為首的兩極格局基本消失。所有人都覺得會出現一個多極世界,但這樣的發展並未如預期迅速到來。因此越來越多人質疑,我們是否正走向新地緣政治的兩極化,一方是自由民主國家,另一邊則是專制體制國家。我個人認為,我們不會從新的兩極格局中受益,中國也無法從中受益。

中國及德國確實是其中幾個從全球化市場發展獲益最多的國家。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基於共同規則的國際體系,由所有人共同遵守...而這關係到我們是否能在競爭與合作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國際秩序,也關係到政治制度的共存。正如歐委會所說,中國是伙伴,是競爭者,也是體制對手...我個人相信,如果我們遵循統一的規則,通過貿易促轉變是可行的。面對氣候變遷、貧困或全球公共衛生等大挑戰,或是眼前的新冠疫情,都不是單一國家能獨自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合作。合作和貿易是運作系統的要素。

您曾經形容習近平是冷靜、精於算計的謀略者。但近期一些政治觀察家認為,習近平在新冠政策上做出錯誤決斷。您怎麼評價中國堅持清零的決策?

我認為清零政策是個誤判。認為能用封鎖政策來長期保護人民是計算錯誤。
在疫情的頭一年半,中國的清零策略做得相當好。但最晚在奧密克戎變種出現時,歐洲開始知道不僅需要通過限制措施自我保護,還要盡可能廣泛施打疫苗。接種完兩針後施打加強針,於是,歐洲在經歷了疫情兩年極大的困境後,現在恢復了正常。中國則較晚才意識到,基本上所有人民,尤其是老人,都應該接種疫苗。我聽到,6000萬老人沒有接種新冠疫苗,或者沒有得到完全保護。此外,中國疫苗的保護力顯然不如一些歐洲公司的mRNA疫苗,世衛組織也證實了這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