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烏俄戰事」的形勢敦促具備相同價值觀的國家紛紛表態,使得台灣得以有更大的空間。先有相同文明脈絡的瑞典和芬蘭表態加入北約,後有觀望的東協對於美國提出的「印太經濟架構」感到興趣。北歐諸國在文明脈絡和地緣政治重合的考量,表態加入北約自然是合情而理之舉;東協轉向的因素,主要是在加入「一帶一路」的過程中體會到「債務陷阱」對國家主權可能的侵害,以及中國在南海地區提升軍事實力影響各國安全。因此對美國提出的區域整合新構想樂觀看待。
在地緣斷層帶國家紛紛表態之際,美國未將台灣列入初始名單之舉並非忽略台灣,而是有著更靈活的戰略幫助台灣,同時也為避免過大的外部壓力促成中俄結成更緊密的關係。前述烏克蘭未能加入北約卻取得軍事資源,美國也對台灣提供國際組織和地緣政治以外的工具迴避中國壓力,都是以更謹慎的態度看待安全問題,為盟邦開展生存空間。
台灣國際參與 美國架構靈活方案
美國主導的「離岸大三角」體系,基於離岸優勢、民主人權價值、自由市場體系,和共享核武與科技優勢,塑造出有別於中國的文明價值,因應各個國家的境遇回應所需。例如:同樣作為斷層帶前沿的東歐與台灣各盡其力,透過東歐國家幫助台灣在國際發聲;台灣則投桃報李,以發展經驗和經貿能量回饋東歐各國,藉以平衡當地的區域發展,提升國際體系對台灣的認同。
美國為幫助台灣與盟邦之間融合,運用馬歇爾基金會(GMF)和民主峰會(Summit for Democracy)這類超官方(Extra-Government)平台,提供具備供政府職能的機制,幫助台灣和東歐國家在社會發展模式結成價值相近的「靈魂伴侶」。5月初的台波蘭經貿諮商會議由波蘭經濟發展暨技術部政務次長皮喬維亞克(Grzegorz Piechowiak)領銜便為一例。相較於成為「印太經濟架構」成員需要曠日廢時,打開與歐盟國家的對話窗口更能讓台灣受惠,且是過往台灣較難建立外交成績的地區,還能減少「一帶一路」在東歐的影響。
美國重組供應鏈與區域整合推動「再全球化」
貿易制裁是否能制止地緣衝突有多種論述,但在大國衝突的情境中仍是不爭的替代方案。「烏俄戰事」中雖未見俄國被掐住咽喉,是由於俄國有足夠的能源和糧食自給能力,即使被逐出SWIFT也能在較低的生活水平下維持社會體制運作。但是,「美中貿易戰」卻對仰賴全球的中國的供應鏈造成深刻影響,中國雖然提出「內需雙循環」作為回應,加強國內市場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貿來往,但是國內的「晶片荒」卻也未能根本性解決,面對台日韓各國與美國商務部配合,更使中國的科技產業付出龐大代價,這讓美國對重組全球貿易體系更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