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昔日學運領袖看今日校園黃絲帶

2018-05-09 18:00

? 人氣

三十年前的自由之愛,如今的新五四運動

三十年前的自由之愛,如今的新五四運動

「為什麼不為愛獻身行動?」是台大地下刊物《自由之愛》的發刊詞標題。一九八六年發行的《自由之愛》不理會學校既有的審稿制度,直接挑戰校方權威,搭配肥皂箱演講、校園遊行,發起「大學改良芻議」連署。當時台灣尚未解嚴,但校園民主化的鐘響就先在台大校園裡傳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三十年前,大學自治烈火延燒

作家南方朔形容:「一九八○年代正是一切沉寂都開始飆颺起來的時刻。」台大大學論壇社學生所組成的「五人小組」在八一年積極推動原本由學生代表互選的代聯會主席改為全校普選,事後遭校方記過處分,為八○年代台大學運首先發難。

當時就讀政治系的李文忠在八六年因支持代聯會普選而遭退學;同年,大學新聞社(以下簡稱大新社)出版的《大學新聞》披露國民黨介入校園選舉,校方以新聞報導未送審為由,要求停社一年,社團幹部都被記過處分,催生了突破審稿制度的《自由之愛》。

當時就讀政治系的吳介民形容:「那個暑假前後經歷的事情密度太高了,真是一個發燒狂飆的夏天。」大學自治的烈火一直延燒,八七年五月十一日,「自由之愛」發起「台大學生日」,在校內進行遊行短講。隔年,代聯會改為學生會,學生會長由學生直接選舉產生。

到底當年台大這場學運為什麼發生?爭取什麼?和今天在傅鐘前的「新五四運動」有何不同?本刊訪問位當年四位重要參與者,聽聽他們怎麼看三十年前後兩場發生在台大校園的運動。這四位是王增齊、吳介民、林正修與鄭麗文。

吳介民大學時期參與大新社,在八六年暑假就與跨校社團組成「杜邦事件調查團」,到鹿港進行訪調,這是第一次有大學生主動接觸社會群眾,開啟校園與社會的連結。八六年的自由之夏,也為九○年代的社會運動奠定基礎。

他們看三十年後豎起的自由大旗

大新社是台大學生自治行動的交集,比吳介民稍長的醫學系學生王增齊也曾參與其中。《台大醫訊》形容他像是校園裡的癌細胞,在地上滲透代聯會,出版《醫訊》、《大學新聞》等校園刊物,同時也與地下祕密組織者結識,一起發放傳單、噴漆,表達社會改革的訴求。

一樣參與大新社、投入自由之愛行動的還有哲學系學生林正修,他在畢業後考上台大城鄉所,跟著教授夏鑄九一起參與八九年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來成為馬英九任台北市長時的民政局長。

自由之愛訴求的校園自主,是解除種種來自黨國的控制。(蔡明德攝)
自由之愛訴求的校園自主,是解除種種來自黨國的控制。(蔡明德攝)

活躍於大學論壇社的鄭麗文雖然最為年輕,但也趕上校內學生運動的浪潮,和其他學運世代一樣,大學畢業後就加入民進黨,不過,她在陳水扁總統任內與民進黨決裂,最後投入國民黨,在馬政府時期擔任行政院發言人。

三十年過去了,挺管人士也打著大學自主的大旗,要聲援被駁回聘任的台大校長管中閔,新五四運動敲響大學自治的警鐘,是大學從未自主,抑或是大學自治變了調,和平堅忍的鐘聲是否依然在校園中迴盪?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佳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