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展示了第1項證據。我們不是第一次碰到傳染病,當然會針對傳染病制訂一些標準作業流程(SOP),疾病管制局的SOP就包括制訂預警值和流行閥值,一週的確診個案超出時立刻發出疫情警戒或流行警報,藉以讓各級行政機關和一般民眾有所警覺並因應。
然而,如圖中文字方塊所示,雖然去年12月底確診案例已經超過流行閥值,但疾管局或疫情指揮中心並未發布流行警報,只是繼續維持2級警戒。更有甚者,在其後幾個月確診人數緩步上升的同時,還針對多項管制措施加以鬆綁,例如2月底同時宣布縮短入境居家檢疫天數和開放外籍商務人士來台等等。
到了4月初更拉高層級,由總統和行政院長宣布「重症清零,輕症控管」,實際上就是「與病毒共存」的新台灣模式。這些作為一再向民眾傳達了「安啦,沒事了」的訊息,然後很快的就迎來這一波疫情海嘯。
又老又病又不打疫苗才會死?
第2項證據比較間接,但確實屬於「安定民心」並「迎接共存」所不可或缺。簡單的說,如果民眾持續覺得疫情構成重大威脅,那麼就不可能安心的接受共存,反之不論有多少人確診和死亡,只要民眾覺得疫情對自己不構成威脅,那麼共存就水到渠成,而且執政團隊也不會因為疫情嚴峻而重傷。
於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指揮中心的例行記者會和新聞稿就固定提供幾張字卡,如圖3所示。這幾張字卡都用著色來凸顯重點,拿來請教任何一位熟悉溝通或傳播的行家,都會得到一個共同的結論:政府想要讓民眾知道,幾乎所有的確診者都沒事(無症狀或輕症),只有那些又老又病又不打疫苗的人才會死!
不以為然嗎?確實,圖3右上方的字卡兼有催促民眾接種疫苗的作用,但凸顯「死者大多未打滿3劑疫苗」,豈不就是強調「打滿3劑就幾乎必定沒事」?
實際上,指揮中心可以針對死者部分,用大數據分析取得許多有用的訊息,而不是重複強調無法改變的事實…例如高齡和慢性病如影隨形,民眾無法讓自己或親友迴避這兩個問題,政府也無能為力,那麼為何再三公開強調這兩點?
提示一個分析結果有助於防疫的範例。雙北市長早就極力爭取快篩陽視同確診,柯文哲甚至用「快篩陽,快給藥,否則會死很多人」來威脅,而在5月19日當天,至少就有兩位醫師和一位外行人根據指揮中心給出的訊息,在臉書和媒體投書當中點出,多數死者都是在確診前或確診後不久離世,因此從發病到治療的過程中必定有重大問題。然而,坐擁資料庫的指揮中心卻是直到5月下旬,才提出那份「47%三天內死亡」的分析!
絕大多數的民眾都不是又老又病又不打疫苗,因此這些字卡的傳播效果非常好,好到某高中有學生上課吃東西被校長發現並勸阻,但全班同學不但完全無視脫下口罩的風險,還針對校長的年齡嘲笑說「伊A驚啦」!顯然,年輕人已經普遍相信自己不會成為疫情中的受害者,倒楣的只是那些老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