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不教而殺謂之虐,不告而陷民於死謂之何?

2022-06-06 06:40

? 人氣

行政院長蘇貞昌召開擴大防疫會議。(行政院提供)

行政院長蘇貞昌召開擴大防疫會議。(行政院提供)

先說結論:政府的防疫作為應該罵,而且是狠狠的罵…套用蔡英文總統喜歡使用的關鍵詞,一個願意對人民負責,能夠為人民解決問題的政府,不應該展現出這麼不堪的作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告而陷民於死…罪莫大焉!

在單日確診人數不再創新高的5月底,防疫指揮官陳時中無意間對媒體露餡,指出「Omicron流行期間,疫情升溫是各國必經之路。」眾多媒體人照慣例扮演文抄公,我沒有看到任何報導或論述點出這句話背後那可怕的事實…這波千人死亡潮,根本就是政府「不告而陷民於死」衍生的慘烈犧牲!

理由很簡單。我們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而學術研究也早已證實,我們是否積極配合戴口罩、打疫苗、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主要取決於我們感受到的疫情威脅有多麼嚴重。因此,若政府早知道「疫情升溫是各國必經之路」,卻始終沒有對人民提出警告,那麼當然是不負責(失職)與無能的表現。

先看看過去兩年多的人流統計資料吧。圖1顯示了108年10月到今年4月之間的捷運每月載客量統計(台鐵和高鐵變化型態類似故予以省略),並另行輔以箭頭和文字,點出人流大致隨疫情升降而起伏的事實(每年1和2月人流較低是季節因素所致)。最重要的是,今年3月的資料點出,民眾對防疫的戒心已經下降到接近於去年4月,台灣出現第一波死亡潮之前的最低點!

圖1
圖1

民眾戒心降低本身當然不會引發兩波死亡潮,關鍵還是在於潛伏在台灣社會當中的病毒。問題在於,我們看不到也摸不到病毒,政府也早已認定「普篩」是無用之功,以致於我們不可能知道台灣社會究竟存在多少病毒,只能根據政府發布的疫情動態和警戒措施來研判。

圖1清楚顯示,民眾感受到染疫的風險時,自然會減少外出和社交活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染疫的可能性,同時也減少病毒的擴散,但疫情緩和時也會自動恢復原來的生活型態。然而,若政府沉默無聲,甚至逐步祭出解禁措施,傳達了疫情放緩的信號,讓民眾置身於險地而不自知,這是負責而且有能力的政府應該做的事嗎?

而我必須指出,至少在這波疫情當中,政府不但沒有適時提出警告,反而用各種宣示傳達疫情穩定甚或緩和的信號。從圖1不難看出,今年3月的人流已經接近於去年那波死亡潮的前夕,直到4月份確診人數持續創新高之後,民眾才有所警覺,自動自發的減少外出活動,但人流降低的速度仍遠遠低於去年的3級警戒。

不告而陷民於死…鐵證如山!

我很清楚,若無法提出足夠的證據,那麼本文只會淪為多數人不屑一顧的陰謀論(conspiracy theory)。然而,正如近期藝人郭彥均引發的「多少人才算很多」,「足夠」一詞的定義必然有所爭議。因此,我只用3個政府「該做而不做,甚至反向為之」,明顯刻意淡化疫情的事例,證明我們的政府並沒有善盡其義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