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林之日,他也不過40幾歲。他在家中,度過下半世的光陰,他雖然悠游林下,但他並沒有休息,日與門弟子講經論道,切磋道德,寧陵古稱沙隨,人都稱他為「沙隨夫子」。黃宗羲曾經在《明儒學案》中讚揚他說:「一生孜孜講學,多所自得,大抵在思上做工夫,心頭有一分檢點,便有一分得處,蓋從憂患中歷過,故不敢任情如此。」
呂坤致力於倡導實學,講究經世致用,他繼承實踐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觀點,主張用真實有用的實學,來推動社會改革、躬行地方實踐,在當時形成了一股社會思潮,推動「致良知」對鄉民的教化。呂坤著述頗豐,主要作品除《呻吟語》、《實政錄》外,還有《去偽齋集》、《閨範》、《演小兒語》、《四禮翼》、《四禮疑》、《交泰韻》等20多部,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女子教育、童蒙教育、修身處世以及禮法、醫學、音韻等諸多領域。
《呻吟語》共6卷,分內、外篇,前3卷為內篇,有性命、存心、倫理、談道、修身、問學、應務、養生等8篇;後3卷為外篇,有天地、世運、聖賢、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廣喻、詞章等9篇,總計17篇。《呻吟語》分卷、分篇、分章編排,每則內容相對獨立,圍繞一個主題,集中談一個問題,多非問答之語,而以獨白為主體,雖有少量的對話,但對話的另一方常以「或問」、「人問」的身分出現。這都是呂坤自己的假設,其目的是為了突顯問題的答案,它不同於《論語》是由孔子門人編撰的缺乏一致性。《呻吟語》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學者魏峨指出它有3大特點:一是文辭貼近口語,通俗、自然、淺顯;二是有感而發,不作無病呻吟;三是所錄要言不煩,多非長篇大論。其中所錄,有的不過三言兩語,最長一則也僅有630字,言簡意賅,意味深長,字裡行間蘊藉著深刻的思想,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譬如在〈存心〉篇,他說道:
心要如天平,稱物時,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時,即懸空在此。只恁靜虛中正,何等自在!
君子洗得此心淨,則兩間不見一塵;充得此心盡,則兩間不見一礙;養得此心定,則兩間不見一怖;持得此心堅,則兩間不見一難。
士君子作人,事事時時只要個用心。一事不從心中出,便是亂舉動;一刻心不在腔子裡,便是空軀殼。
世之人何嘗不用心?都只將此心錯用了。故學者要知所用心,用於正而不用於邪,用於要而不用於雜,用於大而不用於小。
在〈修身〉篇,呂坤說:「人生天地間,要做有益於世底人。縱沒這心腸、這本事,也休做有損於世底人」。那做人應該達到何等境界呢?他說:「士君子只求四真:真心、真口、真耳、真眼。真心無妄念,真口無雜語,真耳無邪聞,真眼無錯識。」「真」是做人的標準,就是要內心坦蕩,用一顆真心來對待一切人和事。他並提出一個人有過要認過,還要改過,他說:「有過是一過,不肯認過又是一過。一認則兩過都無,一不認則兩過不免。」而對於「貧富、貴賤、得失、榮辱」要保持平常心、曠達心,他說:「我身原無貧富、貴賤、得失、榮辱字,我只是個我,故富貴、貧賤、得失、榮辱如春風秋月,自去自來,與心全不牽掛,我到底只是個我。夫如是,故可貧、可富、可貴、可賤、可得、可失、可榮、可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