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專訪《野草不盡》導演黃靖凝:有些東西正從香港消失,我想為它留下紀錄

2022-06-11 11:00

? 人氣

有趣的是,兩位被攝者看似互不交集,但黃靖凝其實是想透過少年一角試圖填補父親過往的樣貌,並且在剪輯上更著重處理父親的敘事線。「我想說的是移民的『失語狀態』,父親在談話裡就有這種狀態,我想要以此作為主線,所以父親佔比較重要的地位。」片中,當父親被問及「最懷念香港的什麼」時,他頓時語塞、不知到底該從何解釋,苦澀的說「為什麼要問我這個問題呢?」並形容離開香港如同離婚,「離開」是個「必須要很討厭一個地方」才會做出的選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野草不盡》(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野草不盡》(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父親的「失語狀態」也回應了他離港的決心,黃靖凝補充道:「父親曾講過他想回香港貢獻,可是現階段已經不想了;少年對香港還是有很多羈絆,也表示之後要回去。」父親、少年兩相對照,少年宛如年輕版的父親,未來或許也會成為父親;父親也曾歷過少年的情緒,但正因為早已走過少年的路,他已無法回頭。

綿延的草與離開的人

片名讓黃靖凝躊躇許久,她希望透過一個抽象的概念表達「懸在中間」或是「過渡」的狀態,「這部片不是要講香港人居住在英國的移民故事,而是討論去留的掙扎。」與此同時,「野火燒不盡」的詩句亦在黃靖凝的心中盤旋。

電影在一片漆黑中展開,只見一位少年打著手電筒於前方領路,不時回望後方,示意對方跟上。最後少年走到一處遼闊的平原、停下來拍照,並說:「這裡可以通向很遠,我走過,但現在野草長得很高、走不了。」在大抵完成剪接後,黃靖凝回放片頭,並從少年那句「草很高、走不過去」聽出弦外之音:「就好像在形容自己的前路……事情不是到了英國就解決了的感覺。」她認為蔓延、高長的野草正符合香港人現今的樣態,便一下子將「野草」與「野火燒不盡」結合,中文片名《野草不盡》呼之欲出。

《野草不盡》(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野草不盡》(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英文片名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則出自攝影師的提議,巧合的是,該諺語也談及「草」。黃靖凝坦言一開始對此提議有些遲疑,畢竟此句英文諺語帶有「別處更好」的意味;經過幾番思索後,才發現這句諺語能延伸本片更底層的意涵:「走和留的人總是覺得對方的生活比較好。」若要說英文片名跟中文片名之間的共通點,她則認為二者看似都不太有希望,卻都能令人反覆深思。

片名設計也透露出黃靖凝想藉由這部片開啟「離開的人」與「留下的人」之間的對話。「當時社會會指責離開的人,認為他們背棄香港,如果離開的人說自己是在『走難』,留下的人可能會覺得『那我們是什麼?』,所以離開的人也不敢多說些什麼。抗爭者後來分成『離開』、『留下』兩大派,彼此衝突。拍這片的目的是想記錄離開的人的想法和內疚的情緒,讓留下的香港人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