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觀點:論文之外別有風景─從讀博到指導兩岸學生的經驗談

2022-06-19 07:10

? 人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John N. Hawkins (UCLA官網)
作者的指導教授John N. Hawkins (UCLA官網)

有趣的是,他對筆者的幫助還持續到畢業後。每逢需要有人幫我寫推薦信時,我總是第一個想到他,他也總是快速的回應,並且事後問我申請結果如何?他甚至為我促成了2012年那本英文著作:十字路口的台灣教育,讓我有機會跟當時美國最大的出版社Palgrave McMillan,歷經近三年合作才發行問世,他還特地幫我寫序推薦。此書的出版,可說奠定了我日後國際學術社會的參與及發言權。這書讓我獲得不少學術邀約,經常去分享台灣教改,甚至大陸教育的研究成果。

這位指導教授成為協助我進入國際學術的領航人。因為他,筆者學習了從事學術研究應有的批判思考、忍耐孤寂、與維持不卑不亢的風範。所以今年六月二十七日在他過世滿兩年的前夕,也是五年前我們共同參加學術會議,大會致詞途中,他不幸在眾人面前發生中風前兆,送醫後緊急手術搶救的艱難歷程。在紀念他的日子裡,我幾度含淚,先後完成兩篇中英文文章,藉此追憶這位為我樹立學術榜樣的恩人與貴人。

二、我的博碩士導師生涯

或許是因為受John這樣的學術訓練,筆者懷著感恩的心回到了台灣,並且有機會在兩岸學術界進行交流與講學。過程中,我從一個只知道原理原則等大方向、求好心切的新科博士,對學生十分嚴格卻缺乏耐心與方法。最初在指導學生上,只能邊走邊學。隨著個人角色的轉換 (如成為母親與資深教授),逐漸變得能夠容忍那些喜歡天馬行空、缺乏挫折容忍力、決心不夠的研究生。我愈來愈願意跟學生長時間的坐下來討論,能夠將心比心了解這些年輕人為了論文,而身心備受煎熬等處境。作為過來人,我經常請同學來研究室,坐下來一起商討,從訂定題目、撰寫摘要、確定研究主題、繪製研究架構、選擇理論基礎、尋找研究方法、撰寫研究發現與討論等,一個一個慢慢引導,讓他們看到自己的盲點與亮光。過程中,甚至其他寫作遇到瓶頸的學生,也會上門來求助,儘管他們不是我的指導學生,我也會儘量幫忙。

這些年,由於台灣高校招收陸生與國際學生的緣故,筆者有機會接觸到許多非常優秀、來自四面八方的研究生們。除了需要用英語授課之外,我也知道他們完成論文,其實是整個修課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筆者嘗試在上課過程,邀請他們加入研究團隊,把他們視為未來的學者與專業人士。我們經常舉行圓桌會議,一群人坐下來討論各式各樣的課題。每個人針對自己的興趣、優點,在團隊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同學間相互合作,彼此學習。研究過程中規範清楚、任務明確,絕不讓同學單打獨鬥、一人摸索。因此,這些年我們意外的完成許多研究專題,發表了不少中、英文專書與論文,甚至客座主編了兩期國際著名期刊等。師生間維持學術研究的夥伴關係,遇有適當機會,我會邀請他們出國參加學術會議,共同聯名發表,分享學術道路的甘與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