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流行音樂40年「唱片已死」?邵懿德曝5大挑戰:中國平台擴張主導走向

2022-06-19 08:30

? 人氣

文化藝術工作者邵懿德18日出席思沙龍「唱歌不簡單 —流行音樂產業的四十年河東河西」。(顏麟宇攝)

文化藝術工作者邵懿德18日出席思沙龍「唱歌不簡單 —流行音樂產業的四十年河東河西」。(顏麟宇攝)

如何看待華語流行音樂40年來的變化?每一次科技與載體的轉移,又是如何影響我們聽的歌?曾任Channel V音樂台大中華地區總監、EMI百代唱片中國區總經理的邵懿德,與知名創作人、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董事長黃韻玲18日在一場座談對談,邵懿德形容,40年後從港台主導到中國大陸市場的崛起,如今像有「兩個華語樂壇」,一個是廣作「網路神曲」,一邊仍是既有的工業化淬煉高品質流行音樂,但在流量至上的時代,也考驗音樂人如何因應當今的產業鉅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18日下午邀請邵懿德與黃韻玲對談,這也是龍應台基金會「中國,細微觀察」系列首場思沙龍論壇,主題為「唱歌不簡單—流行音樂產業的四十年河東河西」。

邵懿德:90年代國際唱片公司進入港台市場,衝擊本土市場

邵懿德將這40年切分為前20年、後20年,前者是港台音樂發展影響力到中國大陸內部的黃金時代,後20年則是全球音樂面臨網路衝擊,「唱片已死」,獨立音樂人崛起的時代。

邵懿德回顧,中國大陸直到1990年代初期才有「華語樂壇」的說法,由港台音樂滲透進中國大陸內部市場,結合中港台的大中華市場,以及星馬日韓的國際市場,打下堅實基礎;80年代「晚上聽小鄧」的鄧麗君風行,港台音樂透過盜版進入中國,加上1983年的央視製播春晚,像歌手張明敏、費翔、侯德建的登台表演,更為港台流行曲在中國大陸風行推波助瀾。

90年代中期,國際唱片公司進入亞洲與港台市場,如環球併購寶麗金、華納併購飛碟,索尼、EMI百代、博德曼(BMG)進入港台市場,本土只剩滾石唱片可抗衡,國際唱片公司也帶來資本、製作音樂內容和演唱會技術。

邵懿德舉例,1994年他在香港的Channel V工作,製播「非常中國」節目,首個透過衛星傳布,介紹中國搖滾和流行音樂趨勢,當時採訪了歌手崔健、張楚、何勇、竇唯等地下樂隊,彼時也是Channel V和MTV兩大音樂頻道爭搶青少年的時代,淘兒唱行和hmv進軍台灣,也成為一代台灣人吸收西洋和華語音樂的重要管道。 

20220618-文化藝術工作者邵懿德18日出席思沙龍「唱歌不簡單 —流行音樂產業的四十年河東河西」。(顏麟宇攝)
邵懿德將流行音樂40年切分為前20年、後20年,前者是港台音樂發展影響力到中國大陸內部的黃金時代,後20年則是全球音樂面臨網路衝擊。(顏麟宇攝)

傳統唱片公司面臨網路衝擊 中國音樂平台擴張興起

在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港台電視劇如金庸、瓊瑤劇的歌曲配樂也流入中國大陸,在當地的錄像廳、K房、夜總會、舞廳,流行音樂滲透到各個年齡層;1997年金融危機到2000年左右,香港經濟一度陷入低潮,台灣則出現一批新人,周杰倫就是在2001年首次取代香港四大天王,在頒獎典禮拿到最佳男歌手,接著諸如像五月天、F4、蔡依林、孫燕姿、林俊傑、潘瑋柏、陶喆、伍佰、張惠妹、王菲、林憶蓮、陳奕迅等歌手,實現了世代音樂交替,再影響後面20年至今。 

喜歡這篇文章嗎?

潘維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