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人不想再度淪為兩岸衝突砲灰
2015年立委選舉競選期間,當時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也來到金門,並為當時還是民進黨籍的立委參選人陳滄江助選,陳滄江競選政見中就包括了興建金廈大橋。蔡英文當時口頭上並未替金廈大橋背書,不過她強調自己在陸委會主委任內花六個月就成功地讓小三通從無到有,為金門繁榮打下基礎,也宣稱若當選後會讓和平與穩定持續,幫助金門再創發展契機。
蔡英文在金門強調兩岸和平、突顯自己對小三通的貢獻是很自然的事。處於兩岸對峙第一線的金門,最怕的就是兩岸再爆衝突,它又首當其衝成了倒楣鬼;他們擔心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會惡化、讓金門人當了半個世紀砲灰的歷史重演。即使民進黨也努力經營金門、馬祖,選票的確也增加了,但依然在立委、縣長選舉中沒有斬獲。
而高唱「兩岸一家親」的柯文哲,他和他領導的民眾黨是有可能在金門開拓票源,他在金門倡議金廈大橋既討金門人歡心,對岸聽了也高興。不過,對金門而言,金廈大橋真的能帶給金門繁榮嗎?
從金門本位規畫台─金─廈關係
金門是個人口常期外移的地區。雖然因為有了金門酒廠這個金雞母,讓居民享有好福利,很多外地人選擇入籍金門;表面上人口成長率高,但大部分都是在籍不在地。據估計有五、六十萬金門人在台灣工作、求學。楊鎮浯「金廈共同生活圈」的構想,就是希望藉由結合廈門擴大金門腹地,而留住當地人、也吸引移入者。
中國喜歡用「一衣帶水」形容兩岸,其實用來形容金廈關係更合適。金門離廈門才五公里,金門人現在喝的也是引自廈門的水,用一條橋來構築「金廈共同生活圈」似乎是合理的選擇。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小三通實施以來,金門並沒有因此留住人口、也未讓在地產業生根,多一座金廈大橋,是在擴大腹地、還是讓福建加速吸納金門的資源?這也類似香港人對「粵港澳大灣區」和「香港深圳一體化」的疑慮。柯文哲倡議金廈大橋、陸委會以國家安全為名回擊,其實還站在台灣立場看金門發展。怎麼從金門本位、從金門的自主、永續發展來規畫台灣─金門─廈門的關係,這就需要更多具體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