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與擇優錄取,英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辯論百年後,走精英教育的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最近稍稍佔了上風。也難怪,現任女首相梅伊,中學曾經就讀文法女子中學。她上任伊始就提出要振興教育,更確切地說是要復興英國的文法學校。
實際上,英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女首相:梅伊和曾主持英中香港主權移交談判的第一位女首相柴契爾夫人,都與文法學校有淵源。文法學校,究竟有什麼不同尋常之處?
公立學校
首先,文法學校是英國公立中學的一種,是英國公費義務教育系統的一部分。然而,如今公費的文法學校一直走的是擇優錄取的精英路線:學生必須通過入學考試上了分數線才有資格入讀。
這種一手拿公帑,一手用考試將大部分普羅大眾子女拒之門外的做法,在英國社會引起的爭議可想而知。這也是文法學校在英國教育體系中屬於小眾另類的根本原因。在英格蘭和威爾士3400多所公立中學中,文法學校的數量僅佔7%。
精英路線
文法學校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6世紀,其後幾百年它以教授拉丁語為辦學目標,文法學校的名字由此而來。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文法學校不光從一開始走的就是擇優錄取精英路線,而且最初還是收費的。1902年的教育法案要求各地方政府設立教育局,為14歲以下的學童提供普及初級教育,同時也可以為「天資聰穎」的學生提供中等教育。
於是當年新建了一批文法學校,為少數的「聰明」學生提供中學教育。這些文法學校與私立中學一樣收費。1907年出台的又一個教育法案責成獲得政府撥款的文法學校必須免費收取一定比例的學生。
不過,當年文法學校中的大部分學生,卻並非寒門子弟。統計數據顯示,在現代文法學校開辦後的前30年,就讀文法學校的絶大部分學生來自中產階級,他們的父輩普遍都是專業人士或管理層人士,普通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少之又少。
1960年代,英國社會要求教育平等的呼聲高漲,廢除擇優錄取的理念在政界和社會各界都得到大量的支持,很多文法學校取消了入學考試,轉為普通綜合學校(Comprehensive School)。首相梅伊當年就讀的文法學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改成了普通綜合學校。1964年工黨上台執政後,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的文法學校數量從鼎盛時期的近1300所,減少到200多所。
擇優錄取
有教無類的理想固然美好,中產階級卻並沒有因此放棄擇優錄取的文法學校。僅存的這200多所文法學校成為中產階級家庭更加努力爭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