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讓莫瑞在台灣一夕成名,不過許多人不了解的是,莫瑞並非最先提出「刺蝟戰略」的學者,他的不少看法也早就被其他學者提過了。有關台灣應採取「刺蝟戰略」的主張至少可以溯及到1990年代末期。當時隨著1995-1996年台海危機的刺激以及柯林頓政府後期與中共的關係改善,美國不少人士希望避免與中共因為台灣而發生戰爭,因而提出了「讓台灣自己防禦自己」(Let Taiwan Defend Itself)的說法。對於這些人士來說,所謂的「讓台灣自己防禦自己」是一昧交好中共與無條件協防台灣之外的第三條路。但若要讓台灣能有效自衛,論者認為華府必須放寬對台軍售限制,應提供所有台灣自衛所需要的武器來嚇阻中共,這也就是美國學界所謂「刺蝟戰略」的精義。
除前所述之外,其他有關「刺蝟戰略」的具體主張還包括:
提供台灣足以自衛的武器,但並不承諾要在台海戰爭時以武力馳援台灣。台灣的戰略地位雖非不重要,但對美國來說,還沒有關鍵到需要為了台灣而與擁有核武的中共一戰。換言之,「台灣關係法」將限縮功能到只提供台灣武器。
台灣的國防支出不足(以色列在國防上花費GDP的9.5%)。台灣應該更負責一點,不能只搭便車(free-riding)。如果台灣不能自助的話,美國也很難幫助台灣。
台灣應該在軍事上有給予共軍相當打擊的能力。在這點上,美方有人認為台灣應擁有攻擊性武器,但大多數人士均表反對。
參、「莫瑞報告」之影響
一、美國因素
「莫瑞報告」之所以會引起馬政府這樣大的關注,美國政府官員的看法亦是原因之一。在小布希總統執政末期,美國官員曾多次明示或暗示我政府必須重檢國防態勢,莫瑞的說法似乎也反映出美國政府部份人士的主張。舉例來說,小布希政府的國安會某資深官員即曾表示:「台灣要重新思考國防的方向,『刺蝟戰略』就是一個不錯的看法。」莫瑞也承認他與該官員曾就「刺蝟戰略」交換過意見,但並非受到官方指示方才撰寫本文。
二、莫瑞報告並非戰略指導
2008年12月,莫瑞應國內某基金會之邀來台與我國防部官員進行閉門座談會,本人也奉命參加。簡報之後國防部官員紛紛在提問時間攻擊莫瑞之說法,令莫瑞感到十分緊張。次日,莫瑞晉見馬總統暢談「刺蝟戰略」,並將國防部之激烈反應向馬總統報告。
據本人所理解,「莫瑞報告」僅是馬總統提供給國防部的參考資料,絕非明確之政策或戰略指導。一些國安高層官員亦曾多次表示,對於莫瑞的看法有些贊成,有些則不以為然。爰此,「莫瑞報告」應從學術而政策的角度出發來客觀評價(該文主要價值應是要提供國軍對於新國防戰略的腦力激盪)。除此之外,莫瑞本人雖未必對於國軍情況十分了解,但他的研究態度卻相當嚴謹(如莫瑞將我國所有空軍基地的跑道透過Google Earth一一加以測量,進以驗證跑道之存活率),治學精神仍是令人佩服的。不過很不幸地,國防部部份官員並未能以較開放的眼光來審視「莫瑞報告」,反而抱持著本位主義與封閉心態全盤否認「莫瑞報告」之所有價值,殊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