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只是偶發意外?郭岱君曝日軍最初想定:前線殺紅眼掉入蔣介石布局

2022-07-03 09:20

? 人氣

在籌謀持久戰的大戰略方面,郭岱君說,蔣介石在1933到1934年間跑遍西北、西南,選擇抗戰的最後根據地,當時曾考慮河南洛陽、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等地,最後選定重慶和四川,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四川具有天險,易守難攻;二是四川有初步工業的基礎,足以發展民生經濟;三是川渝是魚米之鄉,腹地包括雲南和貴州的大西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於是,大戰略抵定後,蔣介石親自督軍,藉剿共掩飾安定西南,拿下川、滇、黔等地,並開始積極建設四川,蔣介石甚至在日記中稱,「現在,我可以負責告訴大家:我決不怕戰爭,不過,我要作有計畫、有準備的戰爭」,「我們和日本不戰則已,戰,則必勝!」

郭岱君提到,1935年,德國顧問法肯豪森向蔣提了「應付時局對策」建議書,三大重點為:一、長期抗戰的決心、中途不能退縮,若領袖無此意志,則人民不肯出而抵抗;其次是在戰略上用兵應守勢且在內線,中國主要威脅在東、北兩方面,作戰部隊應集中於徐州、鄭州、武漢、南昌、南京區內;第三是應採持久消耗戰,以空間換取時間,等待國際情勢變化。

郭岱君表示,日本有許多相當有智慧的軍事專家,深知不能對中國開戰,也清楚不能深入中國打仗。但是,當時日本最大的問題在於,日軍不聽參謀本部,軍人不聽首相的,陸軍和海軍還彼此有競爭關係,因此在戰場上殺紅了眼,自顧自打下去,二戰後日本亦深入檢討此一制度。

蔣中正不是無法理解杜魯門與杜勒斯的立場,不過為了避免台灣真的被當成籌碼給賣給中共,他仍然必須要對中華民國無法出席舊金山會議表達抗議。(許劍虹提供).png
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占領東北,中日國力懸殊,蔣介石最終想到以持久戰方式,將日軍逐步拖近戰爭泥淖。(資料照,許劍虹提供)

淞滬會戰改變日軍作戰軸線 3大事件讓日軍落入蔣介石布局

「1937年的淞滬戰役,第1波打的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不僅打得好,一方面把全國的民心都打起來,歷經了5次徵兵,使全國各地地方部隊也都來幫忙,另方面,也打出了全世界的焦點,注意到中國。」郭岱君提到,打了90天的淞滬會戰,讓上海成了血肉磨坊,中國軍隊死傷30萬人,日本調來了9個師團、2個旅團、28萬人,華北只剩7個師團,日本的重兵已移至華東。

「淞滬會戰最大的影響在於改變了日軍的作戰軸線」,郭岱君強調,淞滬會戰使得日軍陷入兩難,究竟是要沿長江向西仰攻,還是要把部隊拉回華北,從北向南打?東京參謀本部認為作戰地區應是在上海附近,蘇州、嘉興一線以東地區,中止日軍向南京追擊,禁止日軍越過嘉興、蘇州一線。但沒想到戰場上的軍人殺紅了眼,違背東京參謀本部命令,一路殺到南京,因而有南京保衛戰,進而有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更是徹底激怒了中國軍民。

郭岱君說,3件大事讓日軍落入蔣介石的戰略布局,首先是1938年的台兒莊大捷,使得日軍的華東、華北戰場會師不得不北移,只能沿隴海路向西發展,而且增加黃河阻滯日華北派譴軍南下的障礙;第二,日軍原想在徐州向中國主力大戰一場,因為當日本攻陷徐州時,中國軍隊已全數撤走,從容部署武漢會戰;第三,中國軍隊炸開黃河南岸,決堤造成黃河、淮河氾濫,使日本陷入洪泛之中,迫使日軍改造攻略武漢的前進軸線。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潘維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