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辭職文稿中一句是:「我鞠躬盡瘁,從未敢有一日懈怠。」讀中國歷史,見盡數十年中國的政治變遷,我最怕見到掌權者的「鞠躬盡瘁」。
失敗者回憶錄163:港督與特首有什麼區別?
港英時代從英國派來的總督,與九七後歷任香港特首,最明顯的區別有兩點。
一是所有派來的港督,初到時香港市民對他幾乎都不認識,由於認知度低,因此民望也平平,然而離任時的民望卻大都比履任時高出許多。歷任特首卻相反,履任時香港人對他的認知度頗高,除了梁振英之外,其他初任特首的支持度也不差,但離任時的民望幾乎都低到慘不忍睹。
另一是英國派來的總督都似乎頗有空閒,有的喜歡假日行走山徑,有的到社區的店家吃蛋撻。市民給港督去信,總會有回覆,儘管多是秘書代行。歷任特首則相反,忙到不可開交,基本上不會回覆市民來信。董建華甚而自稱工作時間是7-11,即早上7時工作到晚上11點。
我經歷過這不同的兩個時代,不免會想:什麼原因使力疾從公的人,民望反而不及輕鬆任事的人?
管理哲學的轉折點,就在於特區首任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辭職前後。在這之前,港督只是負責與倫敦聯絡,聽取香港各界意見,思考和規劃大政方針,至於日常施政,都交給港英時代的布政司去做。港督除了每年發表施政報告之外,極少就香港具體事務講話。也就是「為政不在多言」,定下法律,全港市民在法律之下各顯神通便是。
香港文官制度的傳統是:總督是香港的首長,布政司是香港政府的首長。
港英時代的布政司,九七後改稱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換了官銜也順利過渡。2000年9月,陳方安生突然被召喚到北京,與主管港澳事務的錢其琛晤談。如果錢跟陳太說的是後來江澤民在澳門說的同樣的話:「行政長官既是特區首長,也是特區政府首長。」那麼意思就很清楚地表明,你再也不能像以前當布政司那樣,當政府的首長也。於是,陳太辭職。
改變的原因,可能跟北京在香港尋求中共的政治利益甚而權貴的私人利益有關。比如香港電台是否要跟從中共的對台政策,是否要壓制法輪功在香港的反共言論,是否禁止六四集會,廉署是否可以查國企,等等。陳太不能夠配合中共意圖的原因,是一旦有關案件訴諸法庭,按照法官的公正執法,政府幾乎一定敗訴。但從中共一黨專政的觀念來看,根本就無視有司法覆核這一關,他們會認為是港英餘孽阻擋中共意圖的實現。
另一原因,是董建華提出的八萬五建屋和這個中心、那個中心的大計,沒有得到具體施政公務員的支持。不支持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沒有自下而上的規劃和諮詢,沒有形成法例去必須執行。但當慣公司老闆的董建華不會這麼想,他可能認為他的偉大功業不能實施,是執行政策者的有意阻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