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繼周觀點:從書店歇業看一個世代的終結

2022-07-16 06:40

? 人氣

信義區百貨大樓配圖,誠品信義店,24小時書店。(資料照,顏麟宇攝)

信義區百貨大樓配圖,誠品信義店,24小時書店。(資料照,顏麟宇攝)

最近有兩條令愛書人傷感的消息。一則是在南投草屯鎮經營了四代66年的三省堂老店傳出即將熄燈,另一則是誠品信義店可能因租約到期,房東統一集團傾向於「績效優先」而歇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就個人來說,我平常喜歡向獨立書店買書而較少在誠品消費,但是對於許多愛書人來說,誠品不僅是「亞洲第一」、名列「世界最佳書店」,一個求知欲的避風港、情感上的依歸,它同時也是半數小型出版社賴以生存的重要通路。

近年來,書店的生存主要受到三個方面的影響:

首先是讀書風氣的式微。我查了一下網上的數字,各網站的數據並不一致,但相差不會太遠:

各國民眾年均讀書量(林繼周提供)
各國民眾年均讀書量、人口和圖書館數量之比(林繼周提供)

民眾讀書量的下降,顯然和電子媒體的興起有很大關係。就這些新媒體呈現訊息的方式、內容和效果來說,我們能夠說它們可以取代紙本書籍嗎?我相信並不是百分之百,但我們在此暫且存疑。

其次是不斷上漲的店面租金無法僅僅依靠銷售書籍的微薄利潤來支撐,許多書店必須兼營餐飲和文具來補貼收入。疫情所造成的人氣下降,更使得許多書店變成虧損經營。

而殺傷力最大的是網路購物平台。據統計,通過電商交易的紙本書己經遠超過實體店面的銷量. 眾所周知的是,網路電商挾著量大的議價優勢,甚至可以不需要從商品的進出價差,而僅憑流量和廣告所吸引來的人氣便可以獲利。網路電商的常態性高額折扣甚至使得一部分消費者把實體書店僅僅當作出版社的展示櫃,這等於是為實體書店敲響了喪鐘。

我們可以說,這些趨勢意味著實體書店即將走入歷史,甚至會是印刷世代的終結嗎?

我認為,這僅僅是一座龐大冰山的小小一角 – 我們即將抵達一個漫長的,以自由化為名的,權力與財富集中化的終點站。

先看兩條近期的國內消息:

1.全聯併購大潤發

2.家樂福併購頂好超市後,法國母公司將出脫台灣家樂福股份

還有一則來自國外的消息:

1.美國ADM、 邦吉、嘉吉、法國路易達孚四大跨國糧商壟斷全球8成糧食貿易。這些糧商既不種植也不屯積,但是他們掌握著通路以及大量生產者與購買者的訊息。在俄烏戰爭的衝擊下,經濟學家批評這四家公司操縱糧食價格,坐視許多弱勢國家陷入危機。

包括這次疫情在內,每一次的景氣循環都會把一些資源不足,或是無法降低成本的企業淘汰出局,這些小店的業務被更大的商店吸收,使得財富和權力不斷往上層集中。還需要更多例子的話,我們可以想想經過多年整併下來,每個領域都沒有例外地出現的頂層贏家:食品業、科技業、製造業、金融業、運輸物流業、房屋土地業等等。以金融業來看,在台灣最大的金控集團名下的總資產己經超過國有財產局所管理的國家資源。以台灣零售業的龍頭來說,它的旗下掌握著多家超商、超市、量販和電商,控制著一切和交易相關的物流、金流和資訊流。它擁有向每一個交易者收租的權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