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從德國教育看台灣──為什麼教不出明辨是非

2018-06-03 06:50

? 人氣

作者指出,德國的義務教育讓學生懂得分辨是非與對錯,對國家、社會與人群有同理心與公德心,對弱勢族群與小動物有愛心,且懂得自重與尊重別人。(美聯社)

作者指出,德國的義務教育讓學生懂得分辨是非與對錯,對國家、社會與人群有同理心與公德心,對弱勢族群與小動物有愛心,且懂得自重與尊重別人。(美聯社)

日前友人寄來一篇報導,談德國教育,令人感慨萬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德國人相信,被嬌慣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長大後的社會適應能力差,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應該學會吃苦耐勞,培養出他們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以及改變世界的本事。這樣的孩子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不會惶惑無助,而是自信堅強。

反觀台灣人的子女並非如此,而是長期被嬌生慣養成為「媽寶」,以致缺乏自我管理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面對挫折和困難時,通常不知如何是好。如現在許多大學生,考試、註冊或搬到宿舍時,居然需要家長陪同照顧!還有前不久,台大師生上網公開募款,資助他們登山以培養所謂「未來領導力」,實在是貽笑大方。這些不是現代「媽寶」,又是甚麼?

須知,德國高中生就常利用假期去打工,或畢業後先到國外落後國家做公益一年,以色列高中畢業就要去服兵役,學習自立自強。我們高中生畢業後卻迫不及待上大學,進去大學又沒幾人認真讀書。以色列人在軍中培養一身未來創業的本領,我們大學生畢業後卻不知幹甚麼,只是高不成,低不就,出國「深造」回來的人,通常也一樣找不到好工作!

德國的孩子在長大後,都會離開父母去自闖一片天地。所以在德國,每年都有一大批大學與中學生在假期時間,萬里迢迢來到南美洲和非洲一些較為落後的國家當義工,過上一段艱苦的生活,在這項獨特的體驗活動中鍛鍊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且一切費用從自己平時打工賺取。

反觀台灣的孩子,每年寒暑假出國,名義上說是「遊學」,卻常是在父母陪伴與呵護下,到國外遊山玩水,走馬看花,且吃住都要求高檔,這樣怎麼可能培養小孩的吃苦耐勞與獨立自主的能力?

德國的父母認為,如果讓年輕人輕易得到巨額財富,很可能會將他們推向墮落的深淵,所以很多依靠自己奮鬥成為富豪的德國企業家們,都紛紛表示不會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子孫,而是將絕大部分甚至全部財產都捐給了社會慈善機構,而且子女們也對父母的這種做法表示敬佩和支持。

反觀台灣的父母呢?大都自私自利,都希望將自己財產百分百留給子女,為了避稅,甚至有企業家將大部分財產隱匿在國外,也不願意死後捐作公益,結果妻妾與子女互相勾心鬥角、爭奪財產,有何意義?為何不效法諾貝爾成立基金會,對世界文明與和平做出貢獻?畢竟一些富家子弟,看到家長哪麼有錢,大都好吃懶做,不求上進,等待父母死後爭遺產,屆時大肆揮霍,以致往往富不過三代,留下罵名。

在西方社會中,人們都普遍認為父母的財產是屬於父母的,他們有權利去支配自己所屬,作為子女,不應該期望從父母那裡得到財富,屬於自己的財富只能通過自己努力工作來獲得,他們相信這樣才會有自豪感和成就感,才能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如巴菲特、比爾蓋茲與馬克左克柏等人,已經簽下承諾誓言,未來將大部分財產捐給公益事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