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跟台灣斷交的國家,如今過的怎麼樣?中研院報告:前邦交國轉向中國,對經濟不見得有幫助

2022-07-21 12:00

? 人氣

台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今年5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針對非洲、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中東歐以及大洋洲等四個地區的國家,在與中國和台灣的交往中對它們造成的經濟影響進行比較分析,得到的結論是,那些在外交上從台北轉向承認北京的國家,或參與北京如「一帶一路」等國際倡議的國家很少得到當地人民期待的長期經濟成長,「短期利益有時會被注意到,不過這些利益可能被高額債務或貿易不平衡抵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2022年7月9日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舉行的北美台灣研究協會年會介紹“與台灣和中國接觸的經濟影響“報告(美國之音鍾辰芳拍攝)
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2022年7月9日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舉行的北美台灣研究協會年會介紹「與台灣和中國接觸的經濟影響」報告(美國之音鍾辰芳拍攝)

主持這個「與台灣和中國接觸的經濟影響」研究項目的台灣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建輝及團隊成員謝力登(Derek Sheridan),7月9日通過視訊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舉行的北美台灣研究協會年會中介紹這個研究報告,此前團隊也曾在美國威爾遜中心5月舉行的一場視訊討論中介紹過此一報告。

以經濟手段說服外交轉向

吳建輝說,過去幾年有許多國家切斷與台灣的外交關係,中國說服這些國家轉向承認北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用經濟手段,主要包括經濟脅迫、外交援助及貿易投資活動等三種措施。

吳建輝說,經濟脅迫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現象,中國近來使用這種手段多半是針對敏感的西藏、天安門及台灣(3T)議題,或是威脅其國家安全或不利其外交政策目標的對象,這種對像多數是民主國家,而大部分的經濟措施不會由中國政府發動,而是運用其龐大消費市場來作為施壓槓桿,而且即便是中國政府發動,它也罕見會承認這種懲罰性措施是因為觸及其國家利益而做出的反應。

面對中國的經濟脅迫,吳建輝表示,重要的是各國必須分散市場以減輕對中國的依賴,其次理念相近的民主國家應該團結一致,採取共同行動來抵抗中國咄咄逼人的脅迫行為。

至於中國的援助,吳建輝說,中國的援助經常導致援助國的民主及問責機制惡化,使政治領導人逃避對其權力的限制,這種情況帶來的後果是對當地包括民主發展、法治、性別政治及經濟平等的負面影響,因此中國的援助「不是免費午餐」,人們應該多注意中國援助的透明度和條件,並要求中國在其對外援助承諾上遵循「官方發展援助」(ODA)的標準。

承認中國後依舊貧窮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謝力登以非洲國家馬拉威為例指出,自2008年與台灣斷交後,承認中國並沒有為馬拉威的經濟帶來改善,儘管自2005到2012年建交前後中國對馬拉威集中於製造業的外國直接投資創造了1萬3千796個就業,不過這個數字遠遠低於原先承諾的30萬個就業崗位,而馬拉威產業對其GDP佔15%的比例,也沒有因為承認中國後有明顯成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