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首聲明,我是大陸人。
2018年6月2日,彭文正在主持《政經看民視》節目時向親柯嘉賓提出柯文哲為什麼沒有「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疑問。就新聞人是否該提出這個問題與臺灣言論自由的邊界,我要談一些自己的思考。
首先,在6月2日的節目中,6位節目嘉賓裡只有1名親柯嘉賓,在涉柯問題上親柯與非親嘉賓原本在比例上已經不對等,文正在主持節目向親柯嘉賓提問時,是否有必要拋出柯文哲應該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問題攻擊柯文哲,加劇這種比例上的不對等?
其次,柯文哲作為一名政治人物,應當接受社會嚴格檢驗與公評。所以,正如諸多媒體人、前同事們質疑柯文哲人格、指責柯文哲道德敗壞一樣,屬於言論自由的範疇,這無可非議。而諸多柯文哲前任或現任局處首長認為北市府工作環境充滿敵意,可以提起憲法訴訟,也可以選擇在2018臺北市長選舉中分階段爆料,這都無可厚非。
但即便柯文哲真的是偽君子真小人,文正是否真的有必要拋出關於柯文哲為什麼沒有「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疑問?如果說柯文哲私下裡說「蘇貞昌選情沒救了」是不正確的,那麼彭文正在公開場合拋出關於柯文哲「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言論是正確的嗎?
不可否認,媒體人批評柯文哲政治操作有違基本道德倫理是媒體監督,是好的社會現象。但我們同樣不能否認的是,在臺北市現有的藍綠政治結構中,沒有一定的政治破壞力與威懾力,沒有一定的政治手腕,柯文哲真的能推行其自認為有利於臺北市民的施政方案嗎?
以北農總經理吳音寧為例。沒有一定的政治手腕,沒有起碼的政治力量,不要說解決臺灣眼下香蕉鳳梨價格崩盤的問題,連自己1萬4千元的總經理推廣經費都使用得如此艱難,其寸步難行的處境真的讓我們這些局外人看得都不勝唏噓。
這就是臺灣現實裡的輿論監督與政治生態。人很善良,但解決不了實際民生問題,吳音寧所遭遇的,特別是一些特定媒體與政治團體的欲加之罪,就是那些試圖超越舊有藍綠結構的政治人物最好的反面教材。
我們都希望政治人物能夠品學兼優,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但這是理想的狀態;或者至少品學兼中等,這是臺北、臺灣政治的常態;而從今天臺灣主流媒體的角度,柯文哲品學兼下,已經是一種例外不適合當臺北市長。
邏輯上,一個品學兼下的人,似乎不應該是一個好醫生,或者至少不應該是一個醫生。但吊詭的是,把一個品學兼下的醫生逼上政治道路的恰恰是臺灣民主政治本身;但更吊詭的是,以追求公平正義為目標的新聞人,恰恰是把一個品學兼下的醫生推上臺北市長的重要的幕後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