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蘇新還說了:她(謝雪紅)做表面的事,我們做實在的事情,她要是好好做,而我也是擁護她的。可見蘇新並不是不服從謝雪紅的領導,蘇新當時來到中國是抱著堅定的左翼思想,想要為新中國做一番事情,只是謝雪紅到處告狀,弄得人人遭殃,只好起來反對她。
2.陳教授在節目中提到陳逸松「投共」後擔任中共人大代表,這是一項很嚴重的指控。關於這點,陳逸松在戰後的回憶錄中提到,他因為不滿國民黨的統治而來到日本,期間認識中國華僑總會負責人林伯燿,林伯燿認為當時中共並不瞭解台灣的實況,建議陳逸松寫個意見書,後來意見書透過林伯燿轉給周恩來,周恩來就請陳逸松來中國看看。當時陳逸松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在文革期間要讓他能夠自由進出中國,周恩來答應了。陳教授以此為據,意有所指地說對於陳逸松擔任人大代表,台共內部流傳: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不如反革命。意思就是陳逸松沒參加革命,反而得到官位,這樣昧於事實的論述讓人無法苟同。明眼人包括陳逸松都知道周恩來請他到中國,只是一種統戰的方式,在中國停留初期,陳逸松確實是很認真地到處尋訪研究中國內部問題,所以他接受邀請擔任人大代表,希望以法律人的角色協助中國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憲法,但當時整個中國鬥爭的太嚴重,陳逸松能夠施力的地方有限。更正確地說:陳逸松要去中國之前,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可能成為中共統戰的工具,所以才要求周恩來讓他能夠自由進出中國,而不希望被人指為「投共」的樣板人物。
對於陳芳明教授在民視台灣學堂的說法,筆者認為除了史料引用的錯誤外,最嚴重的地方在於陳教授去脈絡化的論述來說明全世界最複雜的台共史,容易讓觀眾對台灣左翼運動史產生支離破解的誤解。若陳教授的論述只是為了平反謝雪紅,因為他在節目中對於謝雪紅的觀點也不脫自己所著的《謝雪紅評傳》,但歷史能否因為要平反一個人而去掩蓋他者事實的呈現呢?這是所有台灣人面對轉型正義要去思考的問題。
*作者為成大台文所博班生、野薑花公民協會前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