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蘭觀點:從古老的印度到現今英國, 女人價值都建立在自己身上

2018-06-11 06:20

? 人氣

如此「麻雀變鳳凰」的故事,並非現代傳奇,早在十七世紀初的印度蒙兀兒王國,便也真實上演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茉荷茹妮莎,一個流亡的波斯貴族之後,出生在破敗的牧民帳篷裡,父母窮到養不起她,出生後不久,便將她棄之於流亡途中,由於命運眷顧,才又被拾回、養大。

長大後,她的野心超過她的家世背景,因此,即使曾經下嫁給學識、素養都遠不及自己的粗礪軍人,甚至歷經兩次流產、慘遭丈夫奚落與背叛的命運,卻磨不掉她勇於獨立自主、永不放棄夢想的性格。

印度即使到現在都還在爭取女權,然而,早在遙遠的古代印度,茉荷茹妮莎便已懂得要獨立自主,她在丈夫死後,不僅沒有回去娘家投靠有權有勢的父母,反倒自主選擇待在後宮,伺候皇太后,並憑藉自小在民間習得的刺繡手藝,為後宮嬪妃們縫製衣飾,以此養活自己和好不容易生下來的女兒。

後來,她雖然如願與自己打從八歲就已經愛上的男人(當時的皇帝)重逢,卻也沒有被愛情沖昏頭;她不願屈就於嬪妃角色的堅持,她自小不曾停止學習從而累積的智慧,不僅折服皇帝,進而與她商討國事,也終於讓皇帝主動以正妻身分迎娶入宮,從而成為皇帝最後一個、也最鍾愛的一個妻子;其後,由於皇帝的信任,她不僅親自參與國政,甚至在充滿政治權謀的男人世界中,持續展現個人堅毅的意志力,最終成為印度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女人。

如此反抗傳統的女子精神,別說在古代印度,即使在現今台灣,也未必人人能及。可惜,這段歷史,並不廣為世人知曉;由於她的陵墓在1947年印巴大分裂後,被劃入巴基斯坦國界,而巴基斯坦至今封閉,觀光不盛,茉荷茹妮莎的故事,便也被淹沒在那拉荷爾郊區的荒草中了。

以古鑑今,從古老的印度到現代英國,茉荷茹妮莎與梅根的故事,在在告訴我們,女人的價值,建立在自己身上;我們未必要在自己身上強掛女權主義這個旌旗,但,身為女人,我們要創造自己的價值。謹此,與女性朋友共勉。

*作者為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系學士,台灣藝術大學圖文所碩士,曾任國中教師,穆斯林作家。著有著有《愛在巴基斯坦蔓延》、《旁遮普散記》、《我不愛印度?》、《浪漫遊印度-愛上印度的22個理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

亞瑟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