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濟學人》報導,俄羅斯法西斯主義最早可回溯至20世紀。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後,法西斯主義在流亡海外的俄國人民間備受討論,史達林(Joseph Stalin)則在戰後將其引入蘇聯。二戰期間,隨著英美陸續擊潰法西斯主義,史達林擔心國內民眾會群起仿效、爭取更多自治權利,因此決定將蘇聯重新定調為「極權主義」和「俄羅斯帝國民族主義」為主的國家,並把原先的盟友視為敵人和法西斯主義者,聲稱他們只想摧毀蘇聯。
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自由派菁英拒絕所有舊蘇俄的價值觀,包含「反法西斯」的文學和藝術。2007年,曾經代理俄羅斯總理的前蘇聯經濟學家蓋達爾(Yegor Gaidar)則警告,法西斯主義似乎正從舊帝國情懷之中悄悄復甦,並稱當時的俄羅斯距離蘇聯解體約為15年,恰好與德意志帝國 (German Empire)滅亡至納粹崛起的時間相同。
2011年至2012年,俄羅斯經濟發展停滯,居住在城市的中產階級們上街抗議,普京為了轉移民眾的注意力,激起各種仇恨及民族主義,為法西斯主義提供了復甦的溫床。2014年,俄羅斯兼併原屬烏克蘭的克里米亞 (Crimea)後,俄國內部局勢趨於穩定,法西斯主義便逐日衰弱。
到了2021年,隨著俄國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慘遭毒害、俄羅斯年輕人深受西方文化吸引,普京的國內支持度逐日下滑,許多年輕人認為他只是一位年邁、報復心強、貪腐衰敗的祖父。為扭轉窘境,普京決定再度走回法西斯老路,侵略烏克蘭則成了他的最佳解決方式。
KGB是法西斯的搖籃
事實上,法西斯主義早就在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內部慢慢生根。1990年代後期,曾參與蘇聯憲法起草的蘇聯官員雅科夫列夫(Alexander Yakovlev)曾表示,該國安全部門是法西斯主義的搖籃。1970年代由KGB下令製播的連續劇《春天的十七個時刻》(Seventeen Moments of Spring),更是加速法西斯主義在俄國崛起的關鍵因素。
該劇主要講述蘇聯情報人員施濟利茨(Stierlitz)1945年潛伏在納粹德國的故事。在劇中,施濟利茨是黨衛隊旗隊長,受上級指示調查德國高層官員與西方的秘密計畫,而在他機智和勇敢的行動下,敵方計畫順利被破壞,成功解救了自家的情報員。
施濟利茨英俊帥氣的形象,深受俄國人民喜愛,增進人們對秘密警察的好感度。1999年,曾接受KBG訓練的普京,便是憑藉著他與施濟利茨相似的形象,迅速在國內獲得高人氣,成為最被看好的總統候選人。
影響普京最深的法西斯主義者
普京對法西斯主義的看法也深受上世紀初的俄羅斯哲學家伊林(Ivan Ilyin)所影響。1920年代,伊林遭共產黨「布爾什維克派」(Bolsheviks )流放,隨後便在義大利和德國接觸了法西斯主義,並成為該主義堅定的擁護者。
伊林他鄙視西方民主、提倡威權體制,相信俄羅斯有救贖使命,並將法西斯主義視為「一種在健康的民族愛國主義之下,無可避免且必要的現象」。普京多次在演說談及伊林、把伊林遺體自瑞士領回俄羅斯下葬,並將其著作《我們的任務》(Our Tasks)定為2013年俄國官員的必讀書籍。
伊林在該著作中寫道,西方民主和選舉將會毀滅俄羅斯,唯有強大團結的國家政權,結合獨裁統治和民族國家,才能中避免俄羅斯陷入混亂。對此深信不疑的普京,便積極透過製造假想敵,讓法西斯主義得以運作,其中的主要假想敵包含——西方民主國家、烏克蘭和國內的叛徒。
《經濟學人》也表示,擴張是法西斯主義的本質,普京已經無法回到以現實為基礎的極權主義,只能任由仇恨、恐懼持續在國內蔓延,最終導致更多的對外侵略行動,以及對內打壓人民的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