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美中台三角關係早已不如25年前單純,如今美國眾議院院長再度訪台,無論從霸權威脅論抑或是國際政經視角來看即將來臨的第二次到訪,吹皺台海的緊張情緒早已可以預見,然而拜訪前後激盪的餘波與詭譎,更值得細細思索,以下筆者先就歷史的面相對第一次訪台進行綜覽回顧,再分析本次到訪的異同之處。
1997年4月,前美眾議院議長金瑞契(Newt Gingrich)訪台,當時為第一屆民選總統後1年,也適逢第三次台海危機風雨飄搖之際,不過這樣的情況需要回推1995年李登輝康乃爾大學後發表的演講,兩國論的嚴詞造成中共當局的猜忌釀下台海危機,美方也在隨後的1996年派出第七艦隊協防。另一方面,金瑞契身為共和黨與當時民主黨的柯林頓政府屬於在野勢力,並非代表執政當局,同時也可以看作共和黨為了隔年期中選舉所做的準備,對於金瑞契的到訪所造成的政治後座力並非想像中的大,更可以說只是單純扮演中台之間的和事佬。
因此,乍看之下金瑞契來訪「台」灣是對於「中」華民國的立場捍衛,更不如看做是「美」方為了宣稱自己對於世界警察自吹自擂的歌頌,當然這樣的來訪在當時也被視為中共與美國關係之間高度摩擦的緊張,不過可別忘了1997年7月可是香港回歸中國大陸的年限,北京就算再怎麼在意美方,也不致於真的動武拿下台北。
然而,民主黨的裴洛西本次的來訪激起的台海情緒,相對25年就更加的激盪,一方面距離台灣年度地方大選、美國期中更為接近,二方面亦是在驗證台美之間對「中」共態度的共識,簡言之美方將此次的來訪看作拜登政府作為連任基礎的檢驗,台灣則是對蔡英文總統駁腳化的預備。再者,從裴洛西並未有到中國大陸拜訪的消息,視為對即將到來的20大國際情勢下的警告,以及訪台行程中給予中共人權議題上更強硬的世界輿論壓力。
不過,筆者認爲從兩次訪台的過程來看,美方的態度已有稍微轉變,第一次的來訪,除了台灣隨後也到中國大陸,政治意義來看是為了證承美國在台海危機中的老大哥角色,不過筆者認為,這次訪台令人憐惜的事並非真正要處理兩岸之間的問題,而是希望藉由台灣來確認習在二十大的態度,以及中國大陸是否威脅既有美國強權的再確認,同時從訪台前拜習通話的內容,美方在意的可能更是自己在世界強權的地位,而非兩岸更長遠的和平,因此與過去相比台灣的主動與重要性確實銳減。
更進一步來說,本次拜訪是否面臨台海一戰的終極提問,不過就是政治以及媒體操弄的語言,拜習對話以及裴洛西亞洲之行擺明就不是要衝著台灣而來,而是為了美國掌握中共20大以及自己在印太戰略一體化的田野調查,只不過這次較為接近敵方的陣營才突顯了政治的詭譎。
總結來說,本次的到訪政治性意味雖然是高於過去,但台灣也不用過於誠惶誠恐,應該更細緻關注台灣在中美之中的平衡要如何掌握能動性,並且更加在意我們的主動性已經逐漸遞減的事實,如果說上一次的訪台是台海危機下,台灣自主地發起美國召喚所回應的主旋律,那麼這次的訪台就只是美中強權爭霸下,台灣被動接受美國抑制中國強權擴張的配角,但中美的摩擦究竟何時到達高峰,台灣甘願只做犧牲打的配角嗎?
*作者為台大國發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