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源觀點:從歷史案例檢視美歐對俄制裁為何不見實效?

2022-08-08 07:00

? 人氣

此外,為使經濟孤立發揮作用,制裁者開始重新定義國際法以限制自由航行及中立交易權,規範所有的國家、公司與個人都必須加入孤立侵略者的行動,因而改變全球民間貿易、外人投資與資本流向。但企業、銀行及投資人均厭惡和平時期的制裁,因為在經濟戰結束後,必須辛苦重建並保護其全球網絡。他們想要一個不受政治干擾的法制與經濟秩序,使業務及資產遠離中斷、價值蒸發或沒收的危險。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經濟制裁對中小型經濟體較有效

即使如此,一戰後對中小型經濟體的一些制裁案例,仍有取得成果。如1921年,南斯拉夫與阿爾巴尼亞爆發軍事衝突,國際聯盟對其實施經濟制裁,南斯拉夫很快地妥協退讓[圖1];1925年,希臘和保加利亞發生邊境衝突,希臘入侵保加利亞。國際聯盟譴責希臘、呼籲撤軍,並公開討論經濟與金融封鎖及賠款,希臘獨裁將軍潘加洛斯(T. Pangalos)因而改變行徑並接受國際聯盟調停;1940年,西班牙尚未決定維持中立或加入希特勒的軸心國,美國即以停運石油相脅,使西班牙獨裁領導人佛朗哥(F. Franco)在失去戰爭資源的情況下,決定中立,美國則很快恢復石油供給。

20220803-圖1-一戰以來的重要國際制裁案例。(作者提供)
圖1-一戰以來的重要國際制裁案例。(作者提供)

但制裁對於強大威權主義國家的效果,則適得其反。1935年,法西斯義大利入侵衣索匹亞,全球4分之3的國家切斷與義大利的經濟關係,雖嚴重消耗義大利金融與經濟實力,仍未能及時搭救衣索匹亞免於被占領。納粹德國與日本更因此警覺到,自己將是下一個制裁目標,分別擴張領土、動員民眾支持,力保經濟自主,以加強韌性。日本更在美國實施禁運石油等戰略物資的制裁後,偷襲珍珠港並攻占東南亞多處,提前發動太平洋戰爭。也就是說,當國際制裁者尋求更有效的制裁,極端民族主義者則會進一步想辦法自給自足,制裁措施與被制裁者回應均不斷加碼,雙邊陷入盤旋上升的不穩定動態。

二戰後,美國對古巴實施禁運,卻從未達成終結其共產政權的目標,反而激起古巴政府加強控制,並團結民眾反對山姆大叔殖民者,禁運行動收到反效果。同樣地,美國陸續以違反反毒、反恐、人權、貪腐、民主,以及獨裁等理由,對委內瑞拉施以金融制裁、禁止武器交易、制裁石油公司,也未能攆走長年掌權的總統馬杜洛(N. Maduro)。

此外,南非在長期經濟制裁、越來越嚴厲的金融杯葛及國際政治壓力下,終於使少數白人政府結束種族隔離,並為統治權和平移轉至多數黑人鋪路,但制裁自1980年代起,前後費時數10年方有所成;伊朗也是在多年經濟懲罰及油價崩盤之後,才就其核武規劃坐上談判桌;至於北韓金正恩,他對嚴厲的國際制裁嗤之以鼻,至今不改其強化核武和彈道飛彈軍備的行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