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經濟預測碰上地緣政治風險
地緣政治風險對當代政經局勢影響甚鉅,預測機構應將嚴謹的地緣政治風險指標納進經濟預測模型,方能讓預測結果對社會各界發揮若干預警功能,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對經濟的衝擊。
無論是年初爆發的以哈衝突與延燒至近日的紅海危機,還是2018年後的美中貿易戰、2022年以來的烏俄戰爭,都彰顯出地緣政治風險對當代政經局勢的影響甚鉅,並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國際主要機構對經濟預測的準確度。
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2024年全球GDP成長率的預測為例,2020年10月預測為3.63%,一年後改為3.37%,隔年再變成3.18%。到了2023年10月,又變成2.94%,下修趨勢非常明顯,部分原因即是受到了烏俄戰爭的干擾;同樣地,IMF對2024年中國GDP成長率也是頻頻下修,從最早的5.65%一路下修至4.16%。縱然幾次預測期間先後受到動態清零防疫和上海市封城的拖累,但美中貿易戰、烏俄戰爭等地緣政治事件對全球與中國經濟的衝擊,亦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之一。
地緣政治風險擴大 勢必造成政經勢力版圖位移
為何地緣政治風險會讓經濟預測失準?主要原因是絕大部分經濟預測或經濟計量方法教科書多著重於技術層面,甚少提及政治風險對經濟預測的影響,遑論地緣政治風險。即使是2019年出版、由卡斯爾(J. Castle)等人撰寫的《Forecasting: An Essential Introduction》一書,已論及黑天鵝事件﹝Box1﹞發生可能會造成預測模型失誤,但該書仍側重於技術性用語,像是Probability Density Forecast、Location Shift或Loss Function等,並未細探政治風險和經濟預測之間的連結。因此,若要將地緣政治風險納入預測模型,對於政治知識的掌握仍有其必要性。
那麼,究竟何謂地緣政治風險?布雷默(I. Bremmer)與基特(P. Keat)指出,任何會直接或間接改變經濟資產價值的政治事件,都可視為政治風險,舉凡開戰、恐怖行動、立法徵用私有財產以及修法改變外國投資法規等,都是政治風險的案例。而卡爾達拉(D. Caldara)及艾柯維羅(M. Iacoviello)則直指地緣政治風險是負面事件的威脅、實際發生和惡化,這些事件涉及戰爭、恐怖主義,以及國家之間、政治人物之間影響國際關係和平發展的緊張情勢。而地緣政治風險必然造成經濟金融層面變化,例如歷史上多起地緣政治事件造成的權力移轉,即曾引發國際金融中心位移。像是1700年代中期,歐洲地區爆發多起戰爭,捲入其中的荷蘭,國力持續被削弱,導致國際金融中心由荷蘭阿姆斯特丹轉移到英國倫敦;而當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提供大量資金,使其從戰前世界第一大海外投資者和債權國,成為欠債最多的國家後,國際投資者便另尋資金安全地,美國紐約成為首選並躍居國際金融中心首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