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相對機車安全 但意外事故仍一大堆
雙北每日通勤族超過200萬人,根據台北市交通局統計,疫情爆發前(2019年),每天搭公車的通勤族將近有120萬人次。儘管公車相對摩托車安全,費用也比開車或搭計程車便宜,然而因公車因需常停站,常因爲發車起步快、急煞急停或擁擠造成的種種意外層出不窮。根據消基會統計,台北市公車從2015年到2019年之間累積有926人因為搭公車發生意外,其中有高達4成的傷者為65歲以上的老人。
老人搭公車意外容易產生後遺症,身障或孕婦搭公車發生意外,後果更不堪設想。2019年12月,導演范可欽在台北市搭乘公車時,因公車司機沒幫范可欽與輪椅綁好安全帶後又緊急煞車,導致范可欽發生意外,肋骨斷裂3根;2020年9月,一位九月懷胎孕婦因公車司機急煞,孕婦摔撞正中胎盤,差一點流產;2021年2月,基隆客運載一位乘坐輪椅的身障人士以及看護,因轉彎速度過快,導致身障乘客不慎摔落,經送醫不治死亡。
以上這些案例,都是在身障人士以及孕婦乘坐公車時,有座位時發生的,如果事發當時連座位都沒有,可想而知會造成更嚴重的生命安全。但是,身障人士出門時,已經要遇到很多的困難(台北的騎樓等都被摩托車占滿,且並非所有地方都設有身障安全步道),踏出門需要勇氣,乘坐公車還需要公車司機友善協助繫牢安全設備;孕婦以及老年人出門要格外小心,坐公車是否有位子還要憑運氣,看到博愛座不好意思請人讓位,或是請人讓位被白眼,這都是過去曾經發生過的現象。
博愛座怎麼坐?爭議一大堆
台北市政府在70年代設置博愛座,起因是發生多起老人搭公車摔傷意外,後來在國內的大眾運輸工具都普遍設有博愛座,博愛座旁多有標示優先給「老人、孕婦、行動不便及兒童適用」。設置博愛座本是好意,但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正義魔人」出現,要求外表正常的人不能坐,以至於博愛座屢屢出現爭議,從孕婦因肚子不明顯坐博愛座被趕走,到經痛女子被罵「不知羞恥」、腳痛年輕人被罵「教育失敗」、視障生坐博愛座被要求讓位等。
因爭議不斷,因此許多人開始呼籲博愛座應該有「博愛精神」,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坐,但是何謂需要?當公車客滿,累到不行的學生或通勤族是否可坐?低血糖需要休息一下是否可坐?似乎每個公車族都曾陷入坐與不坐的道德困境。因此甚至有人提出,乾脆廢除博愛座。但試想想,當博愛座廢除了,老人、孕婦以及身障人士的搭車安全能夠解決嗎?還是可能更不安全?
博愛座存在爭議,廢了又無法解決問題。「公車預約系統」何嘗不是一個可考慮的做法呢?身體有需求的人士,可提前在定點預約,公車到點再上車,確保上車後有安全座位可以保障自己安全,這對於行動緩慢的老人、行動不便的身障人士、以及隨時需要注意安全的孕婦,何嘗不是一個好的政策?對於學生或通勤族而言,若座位系統沒有顯示預約,也可以不用「如坐針氈」的坐在位子上休息,讓大家都不用陷入坐與不坐的道德兩難,這樣何嘗不是一個雙贏的政策。
請他們坐計程車,是何不食肉糜的說法
台北市自110年起,開啟公車預約系統服務,其目的在於減少無效率班次,減少運輸資源的浪費;公車可以預約,公車座位預約系統也是可討論的公共政策,且國外包含首爾、印度也都開始有類似的服務。誠然,公車座位預約現階段還存在許多技術及配套需要克服,但若有心要幫身體不便的民眾服務,這些技術都可以慢慢克服,實在毋需對相關政策一開始就抱著嗤之以鼻的態度,甚至說出「與其預約公車座位,不如去坐計程車」這種何不食肉糜的話,畢竟,一座城市的文明,就看他們對弱勢的態度。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