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蘇黎世報》周四的一篇評論分析可能在今秋迎來第三個任期的習近平的當下處境,稱目前中國不斷尖銳的經濟問題不會危及、但可能「明顯削弱」習近平的地位;《法蘭克福匯報》則聚焦「中國芯」話題。
「兩周來,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一直沒有出現在公眾面前,直到本周二他突然重新現身,之前一天中國國家統計局剛公布了7月份有些淒涼的經濟數字」,《新蘇黎世報》8月18日的一篇評論在開頭這樣寫道。
作者Matthias Kamp說,習近平沒有對經濟問題發表評論,而是前往遼瀋戰役紀念館,紀念當年參加國共內戰的解放軍士兵。隨後,作者又將目光轉向李克強,這位中國國務院總理同樣在本周二重回公眾視野。他在廣東考察,談到了中國經濟面臨的緊迫問題。
北戴河會議上的激烈討論?
作者推測,在今年的北戴河會議上,討論可能特別激烈,「因為習近平希望在秋季的中共二十大上確認其第三個任期。……習近平的計劃在中共黨內是有爭議的,經濟動蕩可能會在黨內帶來額外的壓力」。
「然而對於習近平來說,意識形態和政治優先於經濟理性。在春天,他表示中國必須堅持新冠‘清零‘戰略,即使這在中國國內專家中都有爭議,即使這以犧牲經濟為代價。……習近平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對科技部門進行嚴格監管,影響了數百萬個就業機會。外國公司抱怨中國經濟日益孤立,正在探索將其經濟活動轉移到其他國家的可能性。習近平正在對中國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害,中國政府和中共黨內的許多人都在非常關切地看著這一點。」
不過,這些應該不足以危及這位中國領導人的地位。評論寫道:「但就目前而言,習近平的地位似乎很穩固。在過去的十年裡,習近平用那些對他忠心耿耿的人填補了國家的所有重要職位,一直到底層。在軍隊、警察和情報部門,習近平的親信幾乎都在所有關鍵崗位上。他的地位不太可能受到嚴重威脅,因為批評者不敢站出來。」
同時,作者也指出,「在涉及25個政治局席位和7個常委席位時,習近平很可能不得不在二十上做出讓步。這樣一來,政治局中可能會有更多技術專家,更少來自習近平最親密圈子的意識形態理論家。這樣的話,總書記的地位將被削弱」。
「中國的錯誤思維」
《法蘭克福匯報》於8月17日發表評論,聚焦中國芯片短缺問題。這篇題為《中國的思維錯誤》的文章稱,北京在半導體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以擺脫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但這不可能成功」。
作者Hendrik Ankenbrand說,在發展半導體這個領域,國家發揮著尤其重要的作用。「美國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為抵御日本的競爭而對硅谷制造商進行的支持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但美國強大的芯片行業如今是否仍然需要華盛頓國會剛剛授予它的520億美元的補貼,值得懷疑。更確定的是,在美國行之有效的做法,在中國這個後來者身上有可能失敗。」
評論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幾年前設定目標,在芯片生產方面投入巨資以趕上美國,實現自給自足。根據計算和推測,這涉及高達一萬億美元的資金。「因為迄今沒有奏效,北京正以列寧主義的老方式逮捕那些所謂的責任人。而這種失敗的真正原因,可能是自給自足的目標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思維上: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完全獨自實現巨大的技術飛躍。」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