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2022 年傳統化石燃料緊缺,各國重新聚焦能源供應安全,乾淨能源轉型政策的必要性與急迫性則面臨質疑。疫情以來金屬價格飆漲也推升光電、風電的系統成本,是否危及再生能源發電的長線競爭優勢?本篇文章將探討俄烏戰爭、商品價格衝擊後,如何影響全球再生能源發電在「量」、「價」兩個維度的趨勢走向?
前言
總體經濟學的三元悖論(impossible trinity)指的是開放經濟體無法同時實現貨幣政策獨立性、固定匯率、國際資本自由流動等三個政策目標,能源領域也存在類似的三難困境(energy trilemma),在現有技術缺乏突破的前提下,國家難以兼顧能源的安全性(security)、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永續性(sustainability)。
舉例而言,中東、美加擁有豐沛油氣資源,能夠達到能源獨立自主、以合理價格供應,但乾淨能源仍非主流;丹麥率先發展風電,放棄低廉價格,卻保障能源供應與永續性 ; 德國高度仰賴俄羅斯天然氣、石油進口,供應來源的多樣性較低,不過享有低成本,也進而長期推動綠能轉型。
然而 2022 年俄烏戰爭宛如一巴掌打醒夢中人,不僅刺激全球油氣煤電等商品價格出現劇烈波動,也使得歐洲能源供應安全問題重新浮上檯面,再生能源面臨著「遠水救不了近火」的質疑與困境,甚至連德國、奧地利也選擇重啟燃煤發電廠以應對天然氣短缺,尚未完全取代傳統能源的新能源正處於「青黃不接」的陣痛期。
去年兩篇新能源快報中,我們分別盤點了 三大經濟體 — 歐、美、中的減碳政策,以及主要受惠 電動車、新能源、碳權產業投資重點。在今年的新能源趨勢系列,我們預計探討多項議題,包括但不限於:能源價格飆漲後,如何影響再生能源發展趨勢?俄羅斯天然氣流量大幅減少後再生能源能否補齊歐洲能源供應缺口?新能源、化石能源的資本支出週期是否將出現週期性拐點?
本篇文章主要基於國際能源署(IEA)、國際可再生能源總署(IRENA)的最新數據調查結果,以下 M 平方整理出俄烏戰爭延宕、能源價格攀升後,全球再生能源發電在「量」、「價」兩個維度的趨勢變化:
一、中國、歐洲光電增長主力、風電受政策退場影響
疫情以來,儘管面臨供應鏈瓶頸、工程延誤、原材料價格企高等因素,IEA 預估 2021 / 2022 年全球再生能源發電的新增裝機容量仍將達到 294 / 319 GW(十億瓦)、創下歷史新高,年增保持高個位數(high single digit)6 ~ 8 %,主要受惠:(1)中國與歐洲政策持續支持電廠級規模太陽光電擴建 ;(2)位於中國四川、雲南交界處的白鶴灘水電站機組投產約 16 GW,帶動全球水力發電裝機量近兩年突破 30 GW,相較疫情前的水準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