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1日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通過調漲基本工資4.5-4.8%:台灣受低薪之害超過20年,如能拉高薪資總是好事,因此除了企業界外,大部份人都不會反對調高基本工資,但這次調漲的時機不佳、甚至可說是在錯誤時機下推動的錯誤決策,未來要慎防其後座力。
這次調漲基本工資是月薪與時薪都調高,時薪漲幅高於月薪,月薪基本工資由25,250元調高至26,400元,漲幅4.56%;時常基本工資從168元調至176元,漲幅4.8%。根據官方的說法,調漲的理由是今年預估物價上漲(CPI)將達2.9%,因此必須調漲否則勞工的實質所得等於減少;此外,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可達3.76%,讓勞資共享經濟果實。
蔡政府上任之後,每年都調漲基本工資,理由是要解決低薪問題、希望任內基本工資能達3萬元,因此應該算是第7次調高基本工資,整體調幅不低─月薪部份調漲6次、調幅超過26%,時薪部份調7次、調幅40%。對那些領取基本工資、算時薪的打工者等而言,收益確實增加而受惠。
但對解決低薪而言,想用基本工資調高來「拱高」薪資,即使不是毫無助益、也是杯水車薪,起不了什麼明顯效果,此所以基本工資已連續調高多年、幅度已達2、3成,但台灣仍未逃脫低薪困境;我們以一般稱為月薪的經常性薪資來看,實質經常性薪資雖然2年前一度突破20年來的「障礙」,但隔年又出現負成長,今年上半年同樣負成長。
而2年前能突破魔咒也與基本工資漲還是不漲關係不大,主要原因是台商回流、投資增加拉動薪資,加上該年物價下跌。因此想用基本工資解決低薪問題,機會不大,如果時間拉更長來看,就更可看出其荒誕─早年基本工資不動如山、但薪資年年快速增長,近年則正好反過來,年年調高基本工資,仍難突破低薪困境。因此調漲基本工資與突破低薪困境是兩回事,不必混為一談。
但這次調漲基本工資,在時機上卻讓人「捏一把冷汗」,因為可能存在著負面影響與後遺症。
從總體經濟面看,全球經濟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通膨再起,而且多數人已不認為通膨短期即可消失,很可能是長期現象。在消除通膨問題中,最擔心與最忌諱的2件事,一個是出現普遍的預期心理,其情況有如存款人普遍對銀行失去信心去擠兌,銀行財務再健全也還是要垮;第二則是出現各種價格螺旋型的上漲,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就是薪資。相較歐美,台灣通膨不到3%、不算嚴重,且多為輸入型通膨,但如引發工資上漲,則必須擔心加劇通膨。
從個別產業看,因新冠疫情衝擊,台灣產業的不平衡發展更嚴重:一邊是受創嚴重、甚至數月營收歸零的內需服務業,餐飲、國旅觀光、運輸、文化表演…等都屬這類;另一邊則是受惠於國外需求大增的出口產業─特別是科技產業,擴廠投資不斷、營收股價創新高,疫情後國內的經濟成長率,大部份其實是來自這些產業的貢獻,內需服務業反而不是持平就是萎縮,這種不平衡其實已在創10年新高的所得差距擴大數字中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