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官方說調漲的理由之一是:經濟成長率預測可達3.76%,讓勞資共享經濟果實,就讓人有點「哭笑不得」;因為經濟果實主要是以出口導向的製造業、科技業創造出來,但他們幾乎不會受惠於調漲基本工資,因為其薪資原本就高過基本工資。撇開外勞移工不談,領基本工資者有大比例在服務業,這些產業這幾年受疫情折騰得「不成人形」,撐過疫情者體質亦變差,對基本工資再調漲的承受能力,是讓人擔心了。
對那些原本在服務業的勞工而言,更怕的是政府調漲基本工資的美意「無福消受」;疫情期間倒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商家,從屹立40年的老餐廳到巷口的小餐飲或攤商都有,對那些勞工而言,是工作機會的減少,政府「惠賜」加薪,如果讓現在的雇主無心亦無力負擔折收攤,勞工豈不加薪不成反失業?
而這個風險,確實存在,而且在往後1年可能更擴大,因為從全球到台灣的總體經濟面,明顯是在走下行路線,而且至少尚未看到盡頭。歐美同受通膨惡化之苦,加上俄烏戰爭影響,經濟成長預測值不斷下修,甚至美國被認為「從技術上來講」已進入衰退。中國在第2季受疫情再起、上海封城影響,經濟跌到近零成長,接著又是缺水、限電、房地產問題…..,今年不但5.5%的成長目標無法達成,連是否「保4」都有問題。
在這種大環境下,台灣不可能不受影響,除了全年成長率從超過4%一路下修外,8月下旬公布的7月訂單意外掉到衰退,就是一項警訊。這3年來台灣經濟是靠出口為主要動力,萬一出口動能減緩甚至衰退,影響必然擴及其它產業,更別提三不五時要再來的疫情。
此時此刻,通膨惡化、增長降低,但官僚單位繼續奉總統調高基本工資之心願如聖旨,依樣遵循、不敢違逆,雖然「服從性」可得滿分,但專業度卻可能有所欠缺 財經單位是該注意並因應其可能的後座力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