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英傑觀點:全通路網絡專屬資源與動態服務能力

2022-09-15 05:50

? 人氣

這也意味著,在商品銷售過程,如果從規模的店數、銷售量、系統支援、物流資源、會員的人數、品牌的曝光…等,各個面向加總起來的條件,對於供應商通路的選擇來看,最終就是整體成本的考量,哪一個通路可以提供one stop shopping(一站式購足)整體服務,就會是關鍵性的要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檢視國內具備上述諸條件下,得以擁有全通路動態服務能力的通路領導者尚寥寥可數,嚴格說來當前唯有統一超流通集團具有全通路先佔競爭優勢。

全通路網絡經營資源

一般而言,零售業者創造長期競爭優勢的經營資源類型有以下幾種:品牌形象(顧客忠誠度)、立地(便利的店舖網)、數位資本(電商、會員交易數據資料庫)、人力資本(忠誠且具專業知識的員工)、物流及資訊系統(和供應商共同使用系統)、供應商關係(共同採購、獲得獨特專賣商品、PB商品)、顧客服務等。以下,試從流通角度細分成五流面向,統整出全通路網絡領導者發展全通路專屬資源類型與對應之動態服務能力特質的關鍵成功因素,及其最終的二大策略目標(如表所示)。

因此,資源基礎理論可用來解釋為何通路參與者(供應商)願意加入全通路系統,通路參與者與全通路網絡領導者雙方之合作動機,以及通路參與者對全通路網絡領導者之依賴關係。由此可知,資源基礎觀點下的組織間關係依賴性仍為解析「全通路網絡關係」成因的重要觀點。

在全通路網絡關係中,通路參與者與全通路網絡領導者雙方有著不同程度的相互依賴、抗衡力與經營條件等因素限制,這些將對通路參與者與全通路網絡領導者雙方的合作關係造成影響,最終進而影響全通路整體營運績效。由通路參與者的角度說明加入全通路網絡的決定因素,應該要考慮到全通路網絡領導者的組織規模、成長性、風險分散程度、以及全通路網絡所提供的品牌權益 (包括標準化logo、營運模式、品牌形象、複製權)等,而大多的因素則會考慮到財務績效指標,通路參與者希望藉由全通路網絡領導者的豐富優勢資源,能在參與全通路系統營運時,可獲得競爭力及比較優渥的財務資源分配,並期待分攤支付較低的成本。

全通路策略目標

資源基礎的依賴觀點得以解釋通路參與者與全通路網絡領導者雙方之主從關係,通路參與者必須依照全通路網絡領導者的關係規範(如繳交權利金、保證金、契約規定…等),而全通路網絡領導者則有賴通路參與者協助銷售產品,增加與顧客接觸服務的機會。同時,通路參與者則依賴全通路網絡領導者提供專業管理、經營技巧、各種支援(財務、人力、物流與資訊等優勢資源)、品牌、促銷上的協助;另一方面,全通路網絡領導者則可以透過提供差異化、客製化的動態服務能力,著重產品或服務的核心利益,進而影響消費者的再購行為與極大化顧客荷包佔有率,無形之中墊高了顧客的通路轉換成本及提高競爭者進入全通路市場的進入障礙成本,最終目標得以維繫長期的全通路網絡優勢。

在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狀況,供應商的選擇在資源條件有限的狀況下,未來即便是很難兩邊左右逢源,但也可以選擇對自己整體條件較有利的通路、配合條件來合作。以市場通路領導者的思維來看,如果能在一定規模、條件下提供全通路網絡的動態服務,也應該能夠左右參與者(供應商)在資源投入的邊際效益評估與判斷。

註:日本零售之神-鈴木敏文是日本7-11創辦人(1973),並併購源自於美國的7-11母公司南方公司(1991),經營有「商道」,帶領Seven & i Holdings集團發展成為日本第二,亞洲第三,全球第十九大的零售業(2022,Deloitte年度報告),於2016.4宣布辭職。

*作者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