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籍的李教授目前在上海某研究機構任職,他與台灣的政治界與學界有著長期和密切的關係,平時的研究方向就是關於台灣的問題。但由於他所任職的機構,對學者的對外發言有所限制,所以他只能以匿名方式發表意見。
據李教授透露,近期中國一位資深涉台學者的對台研究,在論文獲得官方獎項後,其題目竟然罕見的並未公開,「可見那個研究有不想讓外界知道的內容」。
李教授對二十大的解讀和預測是,未來中國官方會繼續對於台灣人做出區分,「在大陸的台灣人會有一定的扶持或便利化」,但是在台灣的人「就隨緣了吧」。
而關於中共二十大之後,官方會採去什麼對台的新策略,他的看法較為保守。「我覺得主要還是看老大(習近平)怎麼想,如果他覺得(和平統一)無用,那就是駟馬難追了」, 李教授說。
中國的「東升西降」vs.台灣的「親美反中」
而對於中國為什麼會在近年改變對台策略,除了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不顧中方壓力堅持訪台外,兩位學者也認為,這與台灣民進黨政府採取的「親美反中」路線有關。
陳弘信說,中國官方和民間原來是對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很有自信,也就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之前所謂的「東升西降」(中國會崛起,西方會衰落),因為中國的經濟成長率無論疫情後再怎麼降低,應該還是會比美國高。所以中國始終認為,其經濟規模超越美國是遲早的事情,「東升西降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陳弘信說,「也許不用到2028年,中國經濟就會超越美國」。
在此一背景下,中國官方先前認為,包含台灣和中國周遭的國家都是牆頭草,「哪邊強就會靠哪邊」,尤其在兩岸關係上,自冷戰時代以來,中國官方就認為台灣方面對兩岸關係是沒有決定權的,「這原來是美國跟蘇聯的問題」,等蘇聯解體後,「這就變成是美國和中國的問題」,他解讀。
陳弘信還說,美國現在擺出了要在中國崛起前打壓中國的作法,又積極拉攏台灣和日韓等周邊國家,所以讓中國的態度有所改變,「(美國)把台灣拉得太偏,這是中方沒辦法讓步的」。
李教授也同意陳弘信關於「台灣太靠近美國」的說法。李教授認為,中美關係目前基本上沒有互信,加上國際政治環境變化,包含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事情,也變成重要的參考依據,「還是挺有收穫的」。因為這也讓中方知道,未來如果需要武力犯台的話,美國大概會怎麼做,歐洲又會怎麼做,這是一項寶貴的實際經驗,「畢竟這是電腦模擬不出來的」,李教授說。
陳弘信則說,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就是給中國官方一個很重要的訊號,因為美國和西方的支持「就是只能到這樣」,而關於經濟制裁的部分,從俄烏戰爭的情況看來,「(西方)封鎖只能到這個程度,(西方)也做不到其他的」。同時,俄羅斯的國民生產毛額(GDP)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不到,換言之,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比對俄羅斯的依賴更大。